司马称好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1-01-07 10:19:06司马称好什么意思,下面是课考拉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看看有没有帮助。
为什么有些人说司马家名声不太好?
平心而论,两晋皇族司马家的名声确实不怎么样。
仔细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属于一个相对低谷时期。
而从公元2曹丕代汉自立,宣告了东汉王朝正式灭亡,统一的东汉王朝正式分裂为曹魏、孙吴和蜀汉,历史正式进入了三国阶段。可惜他不但没有能力灭掉孙吴和蜀汉,实现大一统。甚至,他建立的王朝只持续了短短的45年。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士族大家司马氏。
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再到司马炎,通过三辈四人的的不懈努力,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而早在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掌权时期,就已经灭掉了蜀汉政权,等到司马炎废掉曹奂代魏自立后,很快就灭掉孙吴政权,正式结束三国分裂状态,实现了大一统。
遗憾的是,这次短暂的统一,很快就迎来了更加分裂,更加动荡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一直到隋文帝于公元589年灭陈朝,实现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在这个时期,“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整个统治阶层醉生梦死。几乎没有出现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因为西晋王朝曾经实现短暂的统一,正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系列的失误,才导致后面的大动荡、大分裂,这个锅由不得他不背。
第二:司马懿、司马孚以及司马昭都曾经有过拙劣的表演。
司马懿可以说是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
在《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以司马懿的眼光,当然可以看出当时的大汉王朝已经行将就木,马上就要完蛋了。但是以司马家族在内的东汉士族官僚们,并不看好或者说是并不喜欢才把皇帝迎到许都的曹操。因此上许多人都是对曹操阳奉阴违,或者在下面搞一些小动作。只有司马懿说自己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公开拒绝了曹操递过来的橄榄枝。等到曹操做了丞相,完全控制了或者说架空了汉献帝和东汉朝廷,司马懿就乖乖的跑去给曹操做事儿了。
而司马懿命又很硬,很能活。他一个人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人,更熬死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大部分谋臣良将,其结果就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成功的掌控了曹魏政权,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二个“曹操”。
而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更是是一个好演员。
司马懿能活,他的弟弟司马孚更能活,此人整整活了93岁,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算是高寿了。因为活的年头长,这个人跨过了东汉、曹魏,一直到西晋初年,自己的侄孙司马炎代魏自立,做了皇帝,封他做了安平王,才逝世。司马孚是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生于公元180年,到了曹丕代汉自立的时候,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但是显然,和他的哥哥司马懿不同,司马孚对那个大汉王朝显然没有什么感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事实上是曹丕代汉的重要推手。《晋书》是这么记载的: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而且,他对曹魏朝廷感情深厚。
司马昭诛杀当时的皇帝曹髦,只有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会太后令以庶人礼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
等到司马炎废掉魏帝为陈留王,司马孚更是拜辞,执王手,流涕?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司马孚这个人,前半生都生活在名存实亡的东汉。但是,他的的确确是忠于曹魏政权和曹氏皇族了。当然,这有一个天然的条件,那就是他的身份。他是司马懿的弟弟,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后,他可以置身事外。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他是叔叔,等司马炎做了皇帝,司马孚更成了叔爷爷。因此,对他就算有看法,也没有办法,并没有为难他。司马炎更是封为安平王,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让他安享晚年。
司马孚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应该是汉臣,但是显然他对东汉王朝没有什么感情,更谈不上忠心耿耿。但是他却对曹魏政权充满情有独钟。要做曹魏的忠臣。但是,他对司马师、司马昭专权、诛杀魏帝充耳不闻,眼不见为净。事后却是假惺惺的做表面文章,不觉得可笑吗?
司马懿看不起曹操专权。而事实上。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做的远不如曹操。至少曹操父子不但保住了汉献帝的小命儿,而且保证了汉献帝衣食无忧,落了个“善终”。而司马昭之心,不但路人皆知。而且明目张胆的敢对当时的皇帝下死手。根据《晋书》记载:天子(曹髦)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帝遣其舅荀?舆致之,延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夷济三族。
司马昭直接诛杀了当时的皇帝曹髦,事后找替罪羊,连自己的心腹都舍不得,只是找了一个小卒子做了替死鬼。
当然,司马昭的这些掩耳盗铃的做法,骗不了世人。在《晋书》关于他的记载,最后两句是: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第三:司马炎做皇帝建立西晋,但是他大封宗室为王,招致了后来的长达“八王之乱”。虽然最终消灭了盘踞东南的孙吴政权,实现了统一。而灭掉孙吴政权以后,司马炎耽于享乐,变得荒唐起来。
司马炎刚做皇帝,就把从他爷爷司马懿那辈儿开始的宗室大肆封王。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其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更是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
应该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一统,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采用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制度,分封宗室子弟到各地为王,最终导致了“七王之乱”。而司马炎显然没有接受教训,而结果就是,这些宗室王爷们先后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内战,史称”八王之乱”,自己的西晋王朝很快走向覆灭。
为了能够选尽天下的美女,司马炎竟然先下书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车,给驺骑,驰传州郡,召充选者使后拣择。因为后宫佳丽多达万人,司马炎竟然为夜里和那个女人睡觉发愁。没有办法,他干脆坐在羊车上,羊停在哪里,就睡在那里。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竟然把最最美妙的事情,交给羊来决定。也是没谁了,真的应该给自己的智商充充值了。据《晋书?后妃列传上?胡贵嫔》记载: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官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后来,这段典故,成了“羊车望幸”的出处。
第四:和两个女人有关系。司马炎和他的智障儿子司马衷都受制于自己的皇后。为西晋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相比于分封宗室和跟哪个女人睡觉相比,司马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就更加错的离谱了。说到这个问题,就得说说他的皇后杨艳了。虽然司马炎后宫佳丽过万,但是他对杨艳的感情却是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立太子和给太子娶媳妇这两件事情上。而事后证明,司马炎听了媳妇的话,所做出的选择都是错的。
他的第一个皇后,武元皇后杨艳,她先后生了司马轨、司马衷和司马柬三个儿子。但是老大司马轨,只活了2岁,就夭折了。于是司马衷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司马炎做皇帝不久,就把9岁的司马衷立为太子。
据《晋书》记载:后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闲于女工。杨艳聪明贤慧,善于书法,天生丽质,娴熟女工。而且有相面的说她后来会非常尊贵。竟然传到司马昭的耳朵里,就为世子司马炎聘娶了她。
奇就奇在,司马炎和杨艳两口子都是人尖子,却生出司马衷这个弱智的儿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司马衷说:“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司马炎显然对这个这智商有缺陷的儿子,能否坐稳龙椅感到信心不足。毕竟作为一个皇帝,司马炎很清楚,“创业难,守业更难”。打天下不容易,坐江山更不容易了。
按说立太子这件事,既是家事又是国事。既然认为太子能力不足,司马炎应该和朝中的大臣们或公开或秘密的讨论这件事情。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在被窝里偷偷的和媳妇商量这件事。结果他媳妇告诉他,选择继承人主要看排序,不能换。司马炎错过了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在考虑给司马衷娶媳妇这件事儿上,皇后杨艳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司马炎看上了卫?的女儿。贾充的老婆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当上太子妃,以至于当上皇后,就找人贿赂皇后杨艳。果然等到商议太子婚事的时候,杨艳大谈贾充的女儿是如何的美貌,如何的有品德。还偷偷地命令重臣荀?上书,给贾家的女儿说好话。经不住杨艳的软磨硬泡、上下操弄,最终司马炎给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贾后--贾南风。贾充妻郭氏使赂后,求以女为太子妃。及议太子婚,帝欲娶卫?女。然后盛称贾后有淑德,又密使太子太傅荀?进言,上乃听之。
为了能保住智障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之位,皇后杨艳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怕司马炎立别的女人做皇后,自己的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不安稳。就把自己叔叔的女儿杨芷推荐给司马炎。就这样,这个叫杨芷的女人做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而这个女人,不但保住了当时的太子妃贾南风还在司马炎临终的时候控制了局势。
贾南风成了太子妃之后,正如司马炎对她的评价: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到了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的地步。司马炎一怒之下想要废掉她,皇后杨芷给她说好话,才保住了贾南风的地位。
第五:贾南风在历史上名声太差,拖累了整个司马家族的名声。
虽然晋惠帝司马衷的智商是个谜。但从历史记载来看,虽然对他在位期间发生的事情多有收录,但是对他本人的的言行、作为和决定的记述却寥寥无几。
相反,他的皇后贾南风倒是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角。
一开始贾家本来想把小女儿嫁给皇太子司马衷的。可惜的是,那个女孩儿不但年龄小,个子也不高,根本就是还没长开。没办法,只好临时让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入了门之后的贾南风:妒忌多权诈,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很快,就暴露了她的本性。
等司马衷做了皇帝,由司马炎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把持朝政。贾南风通过心腹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求他们领兵讨伐杨骏。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此开始。杨骏被杀,以后,司马衷不管是惧怕也好或者说是信任也罢,反正贾南风很快就独揽朝政。
独揽朝政之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贾后很快就把目标对准了太子司马?。早在晋武帝司马炎晚年,虽然对自己的儿子智商不足,颇有忧虑。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儿子不行,但是孙子聪明睿智,这才没有了废掉司马衷太子的心思。这里的皇孙,就是指的司马?。因为司马?不是贾南风所生,害怕太子做了皇帝对自己不利,就栽赃陷害他。最终太子司马?被杀死。
颇有声望的太子司马?被杀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赵王司马伦以迫害太子的罪名,废掉贾南风的皇后名分。最后,贾南风死于非命。
除了迫害太子致死。贾南风淫虐非常,不但与太医令程据私通弄得满城风雨。还经常派人到外面抓一些小帅哥入宫,陪她淫乐。这些美男子最终都死于非命,只有一个小吏因为受到贾后宠爱,逃得一命。这个小吏入宫以后:问此是何处,云是天上,即以香汤见浴,好衣美食将入。见一妇人,年可三十五六,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见留数夕,共寝欢宴。临出赠此众物。”听者闻其形状,知是贾后----时他人入者多死,惟此小吏,以后爱之,得全而出。
千秋功罪任评说。不管后人如何评论,历史却无法改变。
汉代司马是什么职位?
“司”是掌管的意思,“马”是古代战争重要的装备,常代指战争。
所以“司马”是武职,它的官职在不同时期地位不同。
殷商时期,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同。
到了西汉,成为一种非常高的身份象征,代替太尉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也用于加号,比如卫青和霍去病就加号“大司马”,称“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
加号之后,地位比丞相更高,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到了东汉,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大司马为三公之首。
后来东汉开国大将大司马吴汉死后,光武帝刘秀把大司马改回太尉,其他的去掉“大”字,太尉和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东汉末年,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地位在三公之上。
之后一直到南北朝,大司马的地位都非常高,隋朝以后废掉这个职位。
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司马秤的意思?
司马秤是指一种称量黄金或者其他贵金属的小秤。其量程是非常小的。非常精密的。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你们都没有说对,你们只是从字面上来分析诸葛亮出隆中辅佐刘备的利害冲突。我认为在《三国演义》当中,水镜先生所说的话:孔明虽遇明主,然不得其时。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明应该在东汉王朝稳定的时期,来出山为朝廷效力。而不是在这乱世之时,也就是说水镜先生主要肯定诸葛亮的治国安邦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军事才干。进一步说明如果把诸葛亮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军事斗争上就可惜了,这才是水镜先生这句话的愿意。
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水镜先生所预料的结果。因为军事人才和政治人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古人早就说过:在马上打天下,但绝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也就是说打天下之人未必能够治理天下,这就是军事人才和政治人物的区别。就拿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来说,他的军事智慧能力不容置疑,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躲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可如果你让韩信来治理国家,他就未必能够胜任了。在这方面还得靠萧何,陈平等人,就是这个道理。
话入正题,再次提到孔明的才干当中最擅长的就是治理国家,而不是所谓的军事斗争。另外,《三国演义》这本书过分地夸大了诸葛亮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在其前半部分诸葛亮可谓是呼风唤雨,随心所欲,根本就是无敌一样的存在。可到了后来,特别是刘备入川建国以后,诸葛亮的敌人就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前有东吴的孺子陆逊,后来又出现了曹魏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难道是巧合吗?根本不可能,我刚才说过,《三国演义》过分地夸大了诸葛亮的才干,让他像神人一样的存在,简直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诸葛亮也有失误的时候,暂且不说他和司马懿后来的对决。就拿他给刘备建议让关羽出荆州,帅军攻打曹操一事,就是一个败笔。当初,他和刘备在隆中的设想是取得西川之后,由荆州和西川同时进兵,讨伐曹操,同时结交孙权,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偷袭刘备。这样才能实现“攘除奸凶,还于旧都”的愿望。可不知道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在没有战略配合的情况下,就令关羽贸然出击,明显就是犯了孤军深入的错误。最后导致兵败将亡,不仅丢失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荆州,而且更要命的是直接促使刘备尽起两川之兵为关羽报仇,把刘备一生积攒的家底几乎败光。对以后诸葛亮的北伐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可以说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败笔。
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才能出众,可他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失误的时候,话服正题。从他的后半生遇到其最大的战略对手司马懿,就理解了当初水镜先生对孔明出山辅佐刘备的评价。
如果,诸葛亮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治理国家的上面,是绝对可以 创造出一番光辉灿烂的事业的。而不是在战场上疲于奔命,最后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耗死在五丈原。确实可惜;
有些人说,据当时西蜀的国力根本不可能与曹魏对抗,诸葛亮的伐魏行为实际上就是与天命抗争。这些人说的没有错,当时,蜀国大臣桥周也曾劝说过孔明,放弃不切实际的北伐行动,把精力用在治理国家的方面,不是更好吗?何必水中捞月,自讨苦吃。而当时在西蜀朝廷内部支持类似于桥周言论的主和派也不少,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还要一意孤行呢?难道他不知道这些人的建议是否合理吗?
其实不然,诸葛亮心里跟明镜似得,他不可能不清楚当时西蜀和曹魏的实力对比。可他为什么还要孤注一掷呢?其实在这方面诸葛亮也有其难言之隐,主要出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就是先主刘备临终前的嘱托和刘备生前与他的约定。刘备在临死前把幼主刘禅托付给孔明,让其尽力辅佐,因为刘备清楚他这个扶不上墙的儿子的能力,没有孔明的辅佐根本是不行的。另外,就是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过,作为东汉王朝皇族的后代,不应该就此碌碌无为,而应该承担起复兴汉王朝的责任_攘除奸凶,还于旧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使命和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诸葛亮才在当时还处于乱世之间,投靠刘备的。所以,他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 。
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十分清楚刘禅的素质和西蜀的国力,现在自己健在还好说,可一旦自己死了,那还有谁能够承担起国家柱石的角色。到那时,曹魏能够放得过刘禅吗?(现在有诸葛亮坐镇,曹魏还不敢进犯)所以,不如以攻为守,赌一把,弄不好还有可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战略构想。即使不行,也对蜀国影响不大。
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伐魏的过程中遇到了其平生最大的军事对手_司马懿。正是由于司马懿的存在,不仅使诸葛亮北上伐魏的战略构想化为泡影,使自己过早因劳累,焦虑,病死在五丈原。也为以后西蜀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就是映了杜甫在参观成都武侯祠时,曾留下的诗句: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丧,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就是诸葛亮作为平民宰相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可我认为把诸葛亮的才干都牺牲在无休止的军事斗争当中,确实可惜了。就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样,他的能力就是治理国家,而不是率军打仗。他被誉为自三国的诸葛亮以后的唯一的平民总理,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关于司马称好什么意思的详细介绍,更多与此有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课考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怎么样2021-01-07
- 三支一扶是什么意思2021-01-07
- 政治面貌是什么2021-01-07
- 怎样填报高考志愿2021-01-07
- 燕山大学是985还是2112021-01-07
- 长江职业学院怎么样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