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理论
发布时间:2022-05-18 18:50:29模式的概念
西方学术界对模式的理解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认为模式就是一种模型和计划,例如美国研究者乔以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模型和计划;第二种认为模式与范式是同义词,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如形而上学范式、社会学范式、人造范式等,这种思想能够在短期内为一群实践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第三种思想把“模式”理解为是现实的简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第四种是从结构构造来描述模式,英国学者麦奎尔、温德尔认为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体而言,国外把“模式”看成是一种计划、范式或形式,而且揭示了模式的简约性、再现性、理论性、内在结构的相关性等特征。
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教学论》里,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还有人把“模式”理解为策略范畴,既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鉴于上述中外学者对“模式”的研究,笔者认为对模式概念界定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研究者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力图去把握模式的全貌和本质特征,而缺乏从整体的高度去审视模式。综观上述种种界定我们可以总结出“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模式”是一种简约、类比的表达形式,是对研究对象主要要素的抽象概括;第二“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结合,它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标准样式。
培养模式的内容
对培养模式概念内涵的探讨,是研究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术界对培养模式概念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一致性的见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某一特定人才的目标而组织的管理活动方式;还有一种将培养模式的内涵固定于教学活动范围内进行解释;一些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指导性,根据培养目标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运作流程;另一些人思想是认为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一种总体性表述,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笔者分析认为: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培养思想、培养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
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是由很多环节、很多因素交互交织的复杂结构系统,首先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硕士研究生培养包括入学、课程教学、科研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和撰写、论文考核等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最终目标的设立,学生与导师、授课教师的相互配合;其次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具有层次性的,在考察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时并非度量它的全部元素,而是按照一定的研究法来抽出主要影响要素进行研究,也包括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
由以上内容可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内容为依托,以培养目的为导向,以培养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以此来提高硕士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该模式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为硕士研究生构建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是内容、目的以及方法的统一体,对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核心动力的作用。
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
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等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如下所示。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在职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其在能力、知识、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规格标准和基本要求。培养目标规定着硕士研究生的规格要求和培养方向,它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确定培养过程、培养内容、检查和评估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依据。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它是人才培养活动和模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思想的载体。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体系的必修与选修、深度和广度、专业性与综合性、本专业与跨专业等指标来判断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合理与否、是否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涉及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着专业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在职硕士研究生能力、知识、素质各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学习一定的课程、做一些科学研究,使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这个过程即为培养过程。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过程中也需要系统的操作行为,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环节。
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指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监控培养过程、检验培养结果的有关措施。该过程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收集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对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做出科学判断和客观衡量,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调节和反馈,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评价和对培养结果的评价,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质量评价最常见的方式是论文质量评定和课程考核制度,它们是实现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合理淘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指出:“改进在职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模式,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在职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由此可见,使传统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时得到改革,并建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培养模式刻不容缓,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走向开放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每个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具备较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人,需求更多的是具有广博的学科背景、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培养这种人才需要突破目前封闭的状态,冲出传统培养模式,以发展的眼光在开放的环境下造就。
第一,要以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在设置课程时,要把学科领域里最新的科研知识和成果反映出来,既要有应用性、实践性,又要体现前沿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安排科目时要合理,要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的形式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多视角的专业知识。在课程内容上要紧跟科研发展的态势,尤其要以开放的眼光、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正视一些有争议性的科研问题。
第二,要打破学科的壁垒,要在不同学科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硕士研究生培养虽然说是专业培养的过程,但是这种培养过程是以科研为主体,它不仅需要单学科的知识背景,更需要多门学科的一个综合,目前出现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综合多种交叉学科的结果,只有把学术门第的偏见消除了,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硕士研究生才能在科研实践中打开视野,才会产生创造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进而才会研究出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
第三,加强学校和社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学校与社会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的,现今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加强,高等学校越来越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社会对学校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不仅要与其他高校加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更要紧密联系社会,只有以社会的需求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并且由高等学校的社会合作和各类课题,能逐渐更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实验设备,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需的手段,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综合实力。同时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更是需要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支持,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费用都比较紧张,科研项目开发的使用率不高,而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研开发,进行科研开发时能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所以二者可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第四,加强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纵观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的国际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人员的国际性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以及合作开发等国际合作形式也是越来越多。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在不断开拓、学术环境和竞争意识也大有提高。我国要想更好地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就需要开放办学,不论是在培养内容、培养思想上还是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都要与世界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人才。
走向多样化
多样化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指能够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各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共存,而不仅仅是某一种培养模式单独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学科的分化,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多种培养模式并存。
国外不同的大学实行不同类型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十分明智的,也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国在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学习了发达国家的各种各样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学徒式、协作式、专业式、教学式等模式,这些模式给我国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趋于弹性化
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走向多样化是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中我们同时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弹性化。
首先,入学资格的弹性化。终身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很大,一些成年人为了提高其职业能力,越来越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目前攻读硕士学位的各类成人生源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在在职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上体现灵活性,改变以往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方式,例如修改年龄、学历和专业上的限制等,对不同类人群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入学资格中实行弹性选拔制度。在考察科研所必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考试人员在科研方面所必需的合作精神、人格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综合因素的考察,重视应试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潜质,力求形成合理、公正、公平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评制度。
其次,学习年限的弹性化。随着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在不断紧缺,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就得实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的弹性化的灵活政策。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或长或短地修完自己的学分,有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对那些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硕士研究生允许其在学习期间休学,到社会上或者企业里积累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可以向学校申请住宿吗2022-05-18
- 中外合作办学有语言课吗上课老师都是外教吗2022-05-18
- 考生须知:提高工程硕士考试分数的复习攻略2022-05-18
- 同等学力申硕全国考试今年报名时间是在几月份2022-05-18
- 同等学力申硕关键考试都在几月份进行2022-05-18
- 在职研究生双证单证的区别都体现在哪些方面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