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丑闻与在职mba教育的困境化
发布时间:2022-05-20 10:32:3280年代是一个在职MBA教育遭到严厉批评的年代,其主要的原因大致有几方面:(1)粗制滥造,雇主对新进在职MBA员工的素质不满。(2)树大招风,令人揣测在职MBA教育的热火现象无法持久。(3)内忧外患,美国突然发现国际竞争力衰退(竞争不过日本),需要出气对象。(4)希望落空,70年代许多在职MBA教育的方法创新都没有效果。社会大众对道德风气败坏的不满,恐怕才是真正原因,详见本节下文的综合观察。
首先发难的是1979年4月,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k)提出批评,要求商学院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怀.在一年之间,美国的主要媒体纷纷发表重要文稿批判商学院,其负面论调涵盖的内容从对MBA前景的不看好,到斥责追求利润的动机。1980年的情形更加恶化,更多的媒体加入抨击行列,最后连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ivew)也加入在内。情况恶化一直到1983年底,单单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就发表了11篇攻击文章!不满的情绪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不肯改进的MBA课程,太理论化,与商业实用性脱节。(2)过度偏重财务,忽视生产管理,以至于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牺牲了长期竞争力。(3)不重视人力资源,将管理贬低成数字报表分析,缺乏对真实个人感受和人际关系的考量。(4)对社会问题无动于衷,漠不关心。(5)缺乏国际视野。(6)在职MBA毕业生的野心勃勃和物质导向,工作没有定性,不断地跳槽。
但是,80年代不但在职MBA学生的出路继续一片好景,商业研究的发达也不惶多让,学术文章的发表量不但是教授们高薪厚禄的敲门砖,也成了商学院排名的重要指标,造成学术化的趋势更形严重.教授们若有2万5千美元年薪在1973年就算是高的了。到了80年代中期,名校往往愿意付出10万美元的年薪去挖角,争取擅长发表学术文章的学者来提升本校地位,以便吸引更好的学生入学,毕业生待遇可以提高,本校就更吸引人。教授们的学术成了商学院作生意的本钱!
企业界普遍对年轻一代在职MBA的急功近利感到失望,附带地也对在职MBA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他们质疑管理能力真的是能够教得出来的吗?恐怕商学院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企业人才筛选的中介机构,多过于教育机构!所谓的商业教育恐怕只是一种幻觉((illusion)。甚至有人宣称商学院在进行对年轻学子的诈骗(fraud),必须予以揭穿。主流商业杂志像福布斯(Forb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都指责大学与企业界串通一气利用商学院:大学利用商学院敛财,企业界利用商学院选才,可以免费淘汰资格不符的新进员工,节省企业内部培训成本。通用电器集团(General Electric)高层甚至指责这种欺骗年轻人的行为是一种罪行,MBA教育是没有价值的!MBA毕业生人数太多、增长太快,也是人们担心的原因之一。
如何才能够改善在职MBA学生的个人素质呢(improve personal attributes)?这是商业界的一个老问题,商人(在西方国家)自从16世纪以来一直都被视为缺乏文化和没有怜悯的。这样的传统贬抑也就被用在形容年轻的在职MBA身上,他们被批评为愚蠢、口齿不清、没有社交风度、除了赚钱以外一概不关心.但是这样的指控在70年代之末,80年代之初已经被实证调查所推翻.华尔街日报报道斯坦福商学院1984的应届毕业生的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最高薪金的工作机会。沃顿商学院调查毕业4-5年的校友,发现大多数人都对收入水平感到满足,想要寻找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而不是更高收入的工作。他们需要心理上的满足超过高薪的满足。
与此同时,在职MBA教育已经展开内部改革,总的来说就是要与真实商业世界接轨,向实用性((practicality)靠拢。譬如说,新生入学资格不再只看大学成绩,开始重视工作经验;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性,加重生产管理课目;学生到企业实习,学校参与商业顾问咨询服务,企业领袖被邀请成为商学院院长、参与授课等等。其中,课程改革方案最重要,其特色是商业课程的实质化(substantive):包括回归制造业、研究创业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强调国际性、关怀社会问题以及艺术价值。尽管如此,1979年美国美国商学院评鉴学会(American Assembly of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AACSB)的调查还是显示商学院院教授们认为重要的经济学与数学量化研究(排第一和第四),与企业领袖们的看法大有出入(排第三和第+)。
在商业道德方面,商学院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所措,不晓得要如何贡献力量。换句话说,就是不晓得如何教导商业道德。尽管1979年美国美国商学院评鉴学会就明文要求商学院的学生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道德教导(some sort ofethical instruction),但是1981年的调查显示没有一家商学院算得上是认真执行的,许多都只是敷衍了事,甚至只是在在学校的使命宣言上提到一句而己。‘在那些已经付诸实际行动的商学院里,不同的意见众说纷纭,有人提出案例教学法是惟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富有结构性的理论教学法是行不通的。但是也有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宣讲道德教育课程无用论,唯一能够增加有道德的在职MBA毕业生是在MBA招生时候就先挑选有道德的新生。除了这样极端的个例外,几乎没有人主张不要教商业道德,问题是几乎也没有人知道要如何教?
美国的商业教育对商业道德的重视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846年的“商人教育”一文中就揭示了道德原则是商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哈佛大学也早在1916年度的MBA课程里就开设了伦理学。但是这些早期努力在1980年以前实在是没有形成气候。单单在1981到1986的5年之间,企业伦理方面的书籍出版量,就超过过去70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商学院是无法不面对现实,不得不回应典论界突如其来对企业伦理的重视。
商学院关于企业伦理的争论基本上环绕几个主题:
(1)企业伦理能不能够教的问题。许多人持不可能论,商学院学生的态度到了入学的年龄已经成型。伦理学课的理论式教学法简直没有希望,最多传递了一些认知性的信息,对行为的改变没有效果。有一位教授强调最近出版了30本伦理学书籍,新设立了6-7家伦理学研究中心,又新增两本伦理学期刊,都是没有效果的明证。他认为唯一有效果的是雇佣新人的公司企业若是坚持道德风尚,员工自然就会有道德的行为。相反的,企业界人士反而对企业伦理学的教学比较乐观,只有11%的被访问者认为企业伦理是无法教的。
(2)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探讨的是为什么要教的问题(why)。理论上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更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实际上各式各样的教学目的陈述都有,一般来说是笼统和抽象的居多,就是没有提到行为改变的。典型的课程期望达到的目的很多,但都离行为改变差那么一点儿:“企业伦理教学的目的,总的来说应该包括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培养发现与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促成道德责任感和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学习宽容和拒绝道德对立、道德混淆”。
(3)课程安排的问题,在什么时候教的问题(when)。各式各样的安排都有人尝试过,但是大部分学校决定不做大动作改变,只是在现行课程之上加上一两门新课。也有许多人主张伦理不应该单独开课,应该与整体课程全面整合。
(4)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How),教什么的问题,也没有定论。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传统的讲课、讨论与案例教学法。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人研究在职MBA学生的道德态度,好几个调查结果显示商学院学生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更不讲道德,尤其是不如法学院学生。又发现长期恶化的趋势,1987年的学生不如1981年的学生。但是这些研究都相当粗糙,其结论可信度不高。
- 青岛科技大学工业催化专业介绍2022-05-20
- 中外合作办学申请到海外读书会有什么特定要求吗2022-05-20
- 专业硕士都需要12月参与联考吗2022-05-20
- 难度最大的双证在职研究生考研和全日制能比吗2022-05-20
- 在职硕士学风建设对策的研究2022-05-19
- 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