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赏析精选
发布时间:2022-04-29 12:44:02荀子的文章内容,和别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哲理文章同样,也是独具一格风格的。它既并不像《老子》那般,用正反两面有无相生、分歧一致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并不像《墨子》那般,用严实、周全的形式逻辑开展逻辑推理;既并不像《庄子》那般,开阔天空、神思飞跃,颇具浪漫主义文学颜色;也并不像《孟子》那般,语言表达出众、大气磅礴,具备辩论家的并不像。他是在踏踏实实地叙述大道理。他的文章内容质朴浑厚、详尽严谨,句式较为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大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内容的特点。有些人曾将《荀子》一书归纳为“学者之文”,这也是非常适度的评价。
《劝学》是荀子的经典作品,也是《荀子》一书论语学而的首篇。全篇共由两一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意义;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知识的流程、內容、方法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做为围绕全篇的主题思想。从《劝学》前边一部分选节的好多个精彩片段,解放以后始终被评为中学语文课本,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传统式名作其一。
《劝学》每一段的逻辑性非常清晰,大部分是每一段论述一个主要问题。而且总在文本的开头、结尾一部分做出准确的交待。比如,文章内容的首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即是全篇的一个重点思想观点,也是首段所要慢慢论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结尾一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准确而充分地呼应首句,收束了上文,而且清晰地址一目了然此段的主题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表明个人本人左思右想比不上学习知识有益。而在例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好多个日常生活非常普遍而又极有感染力的比喻后,充分地总结道:“谦谦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儿,荀子从他的“性恶论”思想观点考虑,强调谦谦君子的本性也是恶的,其因此有别于众人,就取决于他善于向亦师亦友学习知识明德惟馨,以超越自己的欠佳本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知识的內容,文本也就慢慢推进了。这儿举的2个事例,全是头尾互相呼应的,也是有某些段落,只在段首揭露此段核心,或是只在段末给予适度归纳。总而言之,目地同样而方法则并不呆板。先秦诸子百家的哲理文章,通常都较为难懂,荀子这类谨行、质朴的写作技巧,对协助协助把握每一段文章内容的基本內容,是非常有效的。
在讲理原文中,恰当地应用很多比喻开展论述,这也是《劝学》另一个非常突出的并不像。有时候作品集中化了好点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表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 apt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
- capital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
- education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
- anticlimax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
- remedy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
- honour的用法总结大全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