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0-22 16:44:23

被比喻成“祥林嫂”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个人如同祥林嫂一样的意思是: 悲剧接连着来,神情木讷,精神不振,逢人就诉说不幸,又或者形容结局极度悲惨。 祥林嫂的特点是:爱唠叨,总是反反复复说同样的事情和话。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 祥林嫂本是一个勤劳、朴实、执着、顽强的女性形象,但是为什么后人却把“祥林嫂”三个字用来比作某些人,而且似乎是带着贬义的意思。

祥林嫂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她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广大劳动妇女的勤劳善良。

简单来说,祥林嫂丈夫去世后,为防止被婆婆卖掉,独自一人到外打工,但还是被抓回去卖给了贺老六,两人还生了一个儿子。要说这对祥林嫂来讲也算一个不错的结局,但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儿子也被狼吃掉了。这对任何一个时代的女性来讲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一个女人死了丈夫,一个母亲失去了孩子,这让祥林嫂大受打击,这种情况下她又回到了老东家家里打工。按说这里算是她熟悉的环境,也有熟悉的人。然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事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那些跑来听故事的人在一开始或许是同情她的,但是当这种痛苦不断被重复,传播,扩散之后,所有人都厌烦了,就连老东家也觉得不那么吉利了,这对祥林嫂来说是一大打击。

长期压抑又得不到排解的苦难情绪,加上工作的不如意,让祥林嫂的精神几近崩塌。后来,她被东家赶走了,变成了流浪的乞丐,最后冻死在街头。

祥林嫂的人物刻画是悲惨的,命运十分坎坷,现实社会中不乏有类似的女性形象,只有调节好心态,重新出发,才能找到自己,找到生的希望。

我是果果,祝福所有人平安健康!


被比喻成“祥林嫂”是什么意思?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清晰理解“祥林嫂”是何许人物。


一、挣扎着想改变命运的祥林嫂

《祝福》中的“我”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很能吃苦耐劳,“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后来陆续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

祥林嫂是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的,介绍时说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实际上,祥林嫂是瞒着逃出来的。

旧社会的女人有“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既然已经出嫁了,就是婆家的人,娘家是管不了的,又死了丈夫,也没有孩子,还有个待娶的小叔子,她自己也知道面临的命运是什么。

所以才瞒着婆婆跑出来,因为不想屈从于既定的命运。

可终究,还是没逃过。

二、像挨了锤的黄牛的祥林嫂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开头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祥林嫂再嫁后,大家都说她交了好运了,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

那时的祥林嫂,心中充满了希望,以为生活会永远美满下去。

谁料到有的是力气的男人,因为伤寒就死了,以为春天不会有的狼,却吃了自己的儿子。

生活会永远美满下去的奢望,突然变成了一个大铁锤,锤的祥林嫂措手不及。


三、初现死尸迹象的祥林嫂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没有办法,又来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这时候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以“我真傻,真的,”为开头,讲了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事。

又经历一次大难的祥林嫂,已经没有往日的聪明劲了。

原文中说:“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因为祥林嫂嫁了两次人,是败坏风俗的,所以不能帮忙准备祭祀的事情的。

而镇上的人们,对她也只剩下鄙薄了。女人们一开始也还一遍一遍听着她的悲惨故事,流些虚伪的眼泪,到最后,只剩下厌烦了。

而祥林嫂的故事,对别人而言,是茶余饭后的故事,对她而言,却是差不多要了她命的重锤,一遍一遍回顾着阿毛可爱的神态,想象着阿毛长大的样子,自我安慰着,像一个失去灵魂的死尸,在世上孤零零的挨着时间。


四、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出现死尸迹象的祥林嫂,总还算是半个人。

但柳妈的话,让她彻底对生活失去希望。柳妈说她,当时索性撞死了就好了,结果和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将来到阴司去,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

祥林嫂的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听了柳妈的话,做了一年活,总算存够十二元鹰洋,到土地庙里去捐了一条门槛。

捐完门槛,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以为这样,就算赎了自己的罪孽,从此不再是个耻辱之人了。冬至的祭祀节,她像第一次参加祭祀时那样,准备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的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意识到,即使捐了门槛,她还是个不受待见的人,阎王爷还是要把她锯成两半。

从此,祥林嫂的境况便越发不好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就是“祝福”的前一天,那时候,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二天,祥林嫂就死了。


五、被比喻成“祥林嫂”

被比喻成“祥林嫂”,多半带着鄙视、同情的含义。会被比喻成祥林嫂,一般会有三个特点,神态上的和语言上的,以及遭遇上的。

《祝福》里,关于祥林嫂的描写,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的场景,那时候祥林嫂销售不看,仿佛木刻似的,尤其那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一个麻木、没有生气的活死人,就这样付诸笔下。如果有人也经常毫无生气,颓废不堪,丧气十足,坐在椅子上,眼睛没有焦距,没有神采,偶尔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货物,那他就会被比喻成祥林嫂。

这是神态上的,祥林嫂的另一个大的特点,就是第二次出现在鲁镇后,总是唠叨阿毛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也这样,以固定句式开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悲惨的事情,自怨自艾,也有可能被比喻成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社会被践踏,受鄙视的可怜人,在那个时代,践踏她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祥林嫂式的人物,只是践踏他们的,换了一种面貌,而他们自己的表现,与祥林嫂相比,也略有不同。

所以,第三种特点,是不易被发觉,人们多是从第一第二种特点上来判断的。

以上。

你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什么心理疾病?为什么?

1、祥林嫂的悲惨人生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塑造的"祥林嫂",也是最为读者熟知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触刻画出这一人物的悲剧人生,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根源。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到"祥林嫂"这一人物身上时,从她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所做的反应中,也能找到造成她悲惨结局的个人原因,如同本题所问的"心理疾病",不妨说是"心灵创伤"。祥林嫂的心灵在多重的不幸中遭受的创伤,令她一步一步丧失健康的心灵,并最终走入万劫不复的死亡。这是对不幸的另一重解读,《祝福》的文本层次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横切面,而且也对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心灵做了真实又不失同情的呈现,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使得文本具有更为普世性的警醒之力,令不同时代的读者获得相同的启示。

想必读者对祥林嫂的经历不会感到陌生,她在小自己很多的丈夫去世后逃到鲁镇,但在拥有短暂的自由人生后,还是被婆婆带回,并且打工的所有收入也被婆婆私吞;为了小叔子的彩礼钱,婆婆把她卖到深山里给人做老婆,后来男人因伤寒死去了,仅有的一个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她最后回到鲁镇,最终在人们欢天喜地的"祝福之日"中悲惨死去。

祥林嫂经历的,是希望的一次又一次幻灭;而最终压死她的,是她孱弱的心灵所无力抵抗的周围人的恶意。

2祥林嫂的心灵创伤

《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见了叙述者"我",那时已经仿佛行尸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说"也许有吧,我想"的时候,她又进一步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对于死后要遭受的种种"惩罚"的恐惧:如果死后的人会相见,那么她一个嫁了两个男人的女人,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是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妈亲口告诉她的,也正是这样一句现在看起来的无稽之谈,成了祥林嫂的心病和难解的心结,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还难以释怀,且因此一点一点走入死亡的阴影中。

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伤害就已经在不断地累积着了,祥林嫂的心灵是在他人看起来不经意的话语中不断走向"畸变"的,一个经历了多重死亡阴影的心灵,会通过向周围的人诉说来化解自己的不幸,祥林嫂也是如此,于是有了那番著名的自我剖白,"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而人们的反应,想必最初也是有同情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的"看客心理":"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是后来,当祥林嫂反复多次向周围的人讲述同样的事情时,甚至到了全镇的人都能背诵的程度,悲剧情感已不再,"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多重打击下的祥林嫂,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来说,呈现的是"灾难症候群",是一种在重大变故后个体的心理反应,其中会包括向人诉说来疏解心灵的痛苦,但是这样一种过于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实并不足以说明祥林嫂的"心理疾病",她或许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心理疾病,但是不断拿着同样的事情向周围人诉说的祥林嫂,显然是被困在自己的悲剧中了,如果说有什么"心理疾病"是她具有的,那么就是缺少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从悲剧中超脱出来的重新面对人身的力量,而周围人的厌弃,也让敏感的她感到痛苦。

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从未真正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决定,她一生都被裹挟,如一颗棋子一般任人捉弄,而她孱弱的心灵自是无力抵抗周围人向她施加的种种不善之举,最终亦难逃凄凉结局。

当柳妈告诉她一女嫁二夫的后果是会在地狱被两个男人争抢时,她感到害怕,如抓到救命稻草般去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这是柳妈给她的建议,荒唐的做法却又成了她救赎自己的唯一行动;在因为被视为"不洁"而被鲁家人拒绝侍奉贡品后,她的世界坍塌,最终失却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心理疾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丧失,一种过于自我否定的"讨好型人格",最终因为无法给自己反抗的力量,只能走向自身的消亡。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良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苦难是必然,而心灵的力量是我们对抗的最强大力量之源,哀莫大于心死,面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鲁迅先生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可能是《祝福》这篇小说在批判不良世道的同时,想向世人道明的吧。

祥林嫂的故事解释了什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高中辅导机构推荐

简单学习网

简单学习网简单学习网是知名的中学辅导网站,提供高中学习机及高中视频资源,帮助全国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及成绩。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