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怎么背诵哲学

发布时间:2022-05-10 15:02:09

考研 政治怎么背诵哲学

说到考研政治的背诵,这正是同学们的最头痛的问题,那么,考研政治怎么背诵哲学?

1.哲学、政经原理讲究逻辑思辨

考研政治中最难的部分当属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部分理论不仅相对艰深晦涩,而且往往结合现实中的实例进行考察,十分灵活多变。因此,不仅仅是记忆那么简单,还需要深入理解、灵活把握,更讲究逻辑思辨,这无疑是理科生更为擅长的方面。建议理科生在复习考研政治时先从这部分内容入手,注重理解,培养感觉,慢慢再接触记忆性内容。

2.梳理结构脉络需要画图列表

考研政治在基础复习阶段需要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就是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做不能把繁杂的知识点一一归类整理,使之清晰明了,更有助于深入把握每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此,整理和做笔记的过程中往往避免不了画图或列表,借助表格或结构图的形式去梳理,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更简便易行。这对于理科生来说简直不在话下,而且缜密的理科思维将更利于这一复习计划的开展进行。

3.背诵性记忆要求对数字敏感

当然,除了理解,记忆始终在考研政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史纲和毛中特部分,包含着很多理论和知识点,这些都是考试中必须要记住的"干货",考点多且考查频率高。理科生往往一提到背诵就头大,但是别急,这部分记忆的内容反倒经常能与数字扯上关系,如一个中心、两个务必、三大法宝、三民主义、四个阶段等等,史纲部分还有许多关于时间的记忆线索,以及许多"第一次"、"第一个"等等。这些知识点一旦与数字扯上关系,就显得不是那么枯燥了,有意识地将它们整理出来,利用数字去记忆,就不会那么难了。

考研政治必背哲学知识

1.哲学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

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

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

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

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

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

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

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

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

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

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

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

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

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

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

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1.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4.内因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47.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48.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49.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

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

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

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

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

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

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

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

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64.社会经济结构

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65.阶级

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66.社会政治结构

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67.国家

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68.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9.社会文化结构

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70.社会基本矛盾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7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7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73.社会形态

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74.阶级斗争

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5.人民群众

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6.生产力标准

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77.群众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8.人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9.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0.人的价值

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81.自由

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8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考研政治如何背诵

1.以什么姿势背诵?

背诵的前提是身体舒服。如果身体属于僵化和不舒服状态,任何人都很难接受新鲜信息。

所以,考生们可以散步中背,可以躺着背,可以锻炼的时候背,只要是自己感到舒服的姿势就可以了。

最不建议的是正襟危坐地背诵,把背诵当作特别神圣、甚至比作数学题都严重的事情,这样背诵的效率是很低的。

2.在什么时间背诵?

起床之后,吃饭之前。建议睡觉前把十页纸放在枕边,早上起来后别忙着下床,先背诵半小时十页纸。背诵的考点应该是全新的,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我们的大脑是清空状态,容易接受新鲜信息。

晚饭之后,散步之中。散步是激活大脑很好的锻炼。大家可以在散步时带着任何一张十页纸,把十页纸竖着折一次、横着折一次,把正反两面的十页纸折成八个手掌大小的区域,这就是八个小目标。把十页纸放到裤兜或衣兜里,看一遍内容就把它放回兜里,在散步中回忆,既可以默默回忆也可以出声复述。散步回来时,一两个小目标就背完了。

回寝之后,睡觉之前。躺在床上后,大家别忙着玩手机,也别忙着马上进入梦乡,而是把白天背过的十页纸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注意是阅读一遍而不是背诵一遍。睡前的时间有利有弊,一方面大脑浑浊从头到尾清醒地背诵一遍难度很大,容易打击信心睡不着觉;另一方面睡前看过的东西经过睡眠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

3.以什么步骤背诵?

第一步,理解为先。任何知识的熟忆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缺乏理解的记忆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最不牢固的,也是最容易忘记的。

第二步,区分层次。千万不要一句一句按顺序背诵,这种线性记忆一旦有一句话想不起来,就全都忘记了。要分层去背,先要搞清楚,这个考点包含哪些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层意思。也就是说,按照“考点名称→主题句→阐释句”的顺序一层一层去背诵,这样一旦有些句子忘记了,也不会影响整体性的记忆效果。

第三步,抓关键词。每一句话的关键词要挑出来,而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主观题判分是采点得分,所谓点就是“关键词”,非关键词是可替代的而关键词是不可替代的。一般说来,关键词以名词居多,个别动词也要注意。

第四步,默想口述。有些同学喜欢默写,但我们更推荐默想,以及在默想基础上的口述。因为很多同学默写的过程是机械地重复的过程,可能刚背完趁着热乎劲就默写了,也默写出来了,但是记得并不牢固。默想则是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你会一层一层地像剥洋葱一样地回忆,这样背诵是比较牢固的。口述也很必要,你可以跟自己的研友口述,也可以自己对自己口述,需要注意地是,口述一定要建立在默想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口头复述,也属于机械化记忆。

4.背诵到什么程度够了?

首先,不同学科背诵程度的要求不同。背诵精确度度不一样会导致背诵要求不一样,背诵精确度要求高的背诵难度最大。马原、思修对背诵的精确度要求最低,只要把关键词罗列清楚,用自己的语言串联和阐释就可以了。史纲和当代对背诵的精确度要求中规中矩,有些特定的提法和时间段不能说错。对背诵精确度要求最高的是毛中特,里面的句子大家要尽量准确背诵,一旦有专业性比较强的句子背错了,会扣分。

其次,最佳状态是能够随时随地复述。通俗点说,张口就来。就像说自己的童年经历一样如数家珍。

考研政治高分技巧

Õ1.掌握政治理论考试科目的基本原理

考试大纲中“评价目标”的总要求提出:“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大家要具备这种能力,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前提,如果不熟悉和掌握基本原理,就谈不上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评价目标”的第二条中指出:“要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可见,政治理论课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是考查的重要目标。从历年考研的政治理论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各种题型、各个学科,均围绕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命题。同学们应将其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

Ö2.重视新的重要理论和大政方针

在近年的政治理论考试中,除了考查政治理论课中的一般原理外,还经常考查大家对党的新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运用,即对“国策”的把握程度。

Ô3.关注和剖析社会现实问题和理论“热点”问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方面的试题,固然把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原理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但是根本的评价目标是: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这一“能力”的考查方面,“评价目标”中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要适应上述考查目标的要求,大家首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和熟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当前的理论“热点”、某些理论是非问题;然后尝试运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去分析、解剖,或采取在同学中进行讨论的方式,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去理解、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

Ó4.熟悉已考试题,即“真题”

有些同学不大注意对真题的阅读和思考,认为这些题既然已经考过,就不会再重考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真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往往能较好地体现对重要考点的考查,是命题人呕心沥血的经典“杰作”,具有比较深远的使用价值,它们在各年的试题中,常常改头换面,以新的形式出现,有的差不多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所以大家必须重视和熟悉已考的“真题”。这是其一。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真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实现对某些知识点深层次的考查,内涵较为生动和深刻,熟悉和思考真题,可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真题中真切地体现着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命题方式,体现着命题的规律和特点,熟悉真题,在一定意义可以说,就是在熟悉“敌情”,即新试题的“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思索和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升我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由此,可以看出真题之重要,必须认真对待。

Ò5.演练模拟题

模拟题是对考试真题的模仿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可参考性。如果仅是靠阅读原理、熟悉真题,还不能真正提高应试能力;要真正提高应试能力,还必须演练相当数量的有质量的模拟题,特别是演练分析题,在演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对命题规律、特点的把握程度。此外,通过经常的演练,能够提高答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实战能力,大家切记不可忽视备考中的这一关键要素。

考研辅导机构推荐

新东方在线

新东方在线新东方在线考研网络课堂为您提供考研在线课程,正价课免费学,限时优惠活动进行中。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