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

发布时间:2020-11-05 17:34:58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关于这个问题,课考拉收集整理了热门信息,一起来看看。

孔子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仁由人、二组成。人是我、二代表天地。我与天地同行。那么这个仁字便是三人行的写照。

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

仁是二人相爱,二人不爱分开便了,无所谓从善改不善。但是多了个产物便不一样。二人相爱波及爱之结晶的是更多的爱,那么这个结晶就会感到善。二人不爱波及产物,那么这个产物就感到不善。而这个结晶或产物也会成为人之父母,那么对善与不善就有了选择的必要。

以仁为准则,那么就可以断判善与不恶。如同老师在旁指导。

我与天地同行是三人行。其中的关健是我也能为人父母,所以我只是三人行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因为其中的角色不固定,所以只能说是三人行。

特别要说明三人行不是去看别人善不善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如果老是看别人善与不善,不管动机是什么,都是一种病态。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述而》。直译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呢?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答案来源于网络,希望有所帮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谁说的?

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的理解是在一群人之中必定有一位能成为我的老师。当然这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好比我的缺点是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来补充自己身上的缺点。或者我们再说的简单点A和B是好朋友A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而B的篮球打得很好。那么A便向B学习怎么打篮球,B向A请教数学方面的问题。两人互补都得以提升。我们要从别人的身上吸取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继续关注课考拉,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分享。

高中辅导机构推荐

简单学习网

简单学习网简单学习网是知名的中学辅导网站,提供高中学习机及高中视频资源,帮助全国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及成绩。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