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于在职硕士创造力研究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2-05-15 10:19:44当前国内探讨在职硕士创造力的论著并不多见。从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结果来看,以“在职硕士创造力”为检索词对“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了16篇文献,其中只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数学化与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对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
由于汉语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一般对“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不加区分,本文也认同此种表达方式。以“在职硕士创新能力”为检索词对“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了449篇文献,其中优秀硕士论文15篇,重要会议论文13篇。从总计465篇文献的时间分布来看,1980^ 1989年期间只有3篇,1990 ^-1999年期间仅有9篇,其余452篇均为2000年以后发表的。这说明国内学者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重视在职硕士创造力的探索。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多从某一方面探讨了在职硕士创造力问题。主要成果如下:2004年,时任东南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的李嘉曾教授曾就“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的课程化途径”进行了探索。李教授分别从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课程化的依据、创造力开发课程化的实施与探索以及创造力开发课程化的实践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之所以可以通过课程化途径来实现开发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工作,主要是由于它能够适应形势、体现时代精神的需要,尊重规律、科学开发创造力的需要,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实施开发在职硕士创造力课程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习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提高认识与获取成果相结合。在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后,李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课程化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职硕士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学科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有的学者围绕在职硕士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主体条件、内涵、_形成及特性进行了研究。易小明教授认为,在职硕士创新能力的生成是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主体方面来讲,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三个基本的必要条件[[2J。丁松滨教授在探讨了在职硕士创造力及其形成问题时指出,在职硕士创新能力是由各种创造性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能力,它包括创造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技能等过程能力,还包括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渐习得和完善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创造性人格和认知风格等潜在的创新智能。由于在职硕士所处的特殊阶段,其在校期间不仅要进一步完成知识的积累,而且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在职硕士创新能力是在完成知识积累和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积淀、开发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研究生在感知外部环境刺激所形成的主观意义及其自身的敏感点。如果在职硕士所形成的主观意义是积极的,或者其自身的敏感点刚好和某一领域的创新能力要素或侧面契合,那么在职硕士就会能动地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开展创新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其自身的创新能力[3]。孙朝研究员在考察了在职硕士创造力特性后,认为在职硕士创造力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性,在职硕士创造力培养应该具有差别化的成分。
部分学者围绕导师与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关系讨论了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培养问题。黄为民教授和陈林教授在2004年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探讨了导师的指导与在职硕士创造力开发的关系,他们通过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知名科学家的案例表明创造力需要“理解”。这个“理解”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研究技能和行为模式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在职硕士成为富有杰出创造力的人才。而这些本领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才能习得,因而导师的指引在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s]。朱小军等人认为,对在职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责任最大。教育管理和培养体制是针对在职硕士的共性制定,难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得到一定的发展。导师不仅要从专业业务的角度培养学生,丰富其知识结构,增强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强化其责任心和面对困难的毅力和恒心,养成良好的人格特性。这些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发挥,而且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有学者考察了在职硕士创造力系统的构建。吴玉平等人认为,在职硕士创造力系统主要包括创造力、创新行为、创新成果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人格系统和认知系统,而这些又在社会文化系统背景下运作。社会文化系统,既是创造力、创新行为、创新成果存在和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个体以他的认知系统和人格系统去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和理由。他们指出:如果说“创造力”和“认知系统”是在职硕士就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硬本领(硬件);“复杂和谐的人格系统”就是使硬件发挥最大作用的软本领(软件)。而这个软本领是应对信息社会、知识激增时代的必需配置,是催化创新行为并坚持取得创新成果的充要条件。如果在职硕士个体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塑造自己“复杂和谐的人格系统”。根据非线性的“混沌”原理,从长远看“创新行为”突变为“创新成果”就会成为一件大概率事件。
除了上述探讨外,国内学者还做了以下工作:对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在职硕士创造力的培养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在职硕士创造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等。这些研究也构成了国内在职硕士创造力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 报考在职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对哪些方面有用2022-05-15
- 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分为哪些有什么不同2022-05-15
- 现在考在职研究生拿到的都是双证吗2022-05-15
- 完成mba的三轮复习 保证复习的完善2022-05-15
-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纽带作用2022-05-15
- 报考同等学力申硕所需工作年限是怎样计算的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