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怎么算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0-12-16 17:37:25圆周率怎么算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各有高见,课考拉为大家整理了如下内容。
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根据"化圆为方"的已知圆面积7平方,推出未知的直径3和周长6+2√3发现的。其实所谓的圆周率π=3.1415......原本是正6x2?边形的周长与过中心点的对角线的比,应叫正6x2?边率。而圆周率明明指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6+2√3比3。这是根据已知圆周长上的点和周长上重叠的点与直径上的点的数量发现的。就像“方周率”。大家知道“方周率”吗?“方周率”就是正方形的周长c与正方形的对边距a的比是4比1、比值4就是(方周率)根据正方形存在四个重叠的点的数量确定的。而采用正方形的周长c与它外接圆的直径d来求“方周率”不是舍近求远了吗,再者也不成正整比例呀。正6x2边率的值和圆周率的值不是同一个值。
圆周率π是怎么计算出的?
在圆内做等边形,利用求等边三角形的高,底边长的原理。不断括大等边,使等边越多越接近圆的周长,最后得到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等式兀。
数学中的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
圆周率是一个极其驰名的数。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这个数就引进了外行人和学者们的兴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圆周率最早是出于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仅凭这一点,求出它的尽量准确的近似值,就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几千年来作为数学家们的奋斗目标,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数学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回顾历史,人类对π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情形的一个侧面。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德国数学史家康托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为求得圆周率的值,人类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我们可以将这一计算历程分为几个阶段。
实验时期
通过实验对π值进行估算,这是计算π的的第一阶段。这种对π值的估算基本上都是以观察或实验为根据,是基于对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在古代世界,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基督教《圣经》中的章节,其上取圆周率为3。这一段描述的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前后。其他如巴比伦、印度、中国等也长期使用3这个粗略而简单实用的数值。在我国刘徽之前“圆径一而周三”曾广泛流传。我国第一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有圆“周三径一”这一结论。在我国,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这正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圆周率π和√2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圆周率取3为计算面积的标准。后人称之为“古率”。
早期的人们还使用了其它的粗糙方法。如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如古埃及人应用了约四千年的4(8/9)2=3.1605。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曾取π=√10=3.162。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为此,他大约也是通过做实验,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现在根据铭文推算,其计算值分别取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
以上就是关于圆周率怎么算出来的的详细介绍,更多与此有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课考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