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教学应有坚实的基础理论

发布时间:2022-05-15 11:01:20

坚实基础理论是指要通过课程教学,一方面拓展在职研究生的学科视野,使其具备渊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扎实在职研究生的专业理论,使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是高深学问探究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它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境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够广泛地进行迁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研究后劲。在高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高层人才必须以广博的基础理论作为后盾,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在职研究生课程必须本着“厚基础”的原则,“拓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倡文理科的结合。”

(1)整合知识

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横向上要注意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通过设置交叉学科课程、选修课和综合课等形式,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实现在职研究生多学科基础理论的高度融合和发展,同时达成在职研究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补。在科学发展即呈现高度分化又体现高度综合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己不再只是具有专业深度的单一型学术人才,而是在具有专业深度的基础上,又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在当今社会,都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底蕴,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前,游刃有余地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和创新问题。

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注意整合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创新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不断更新,促使学科融合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高层人才的知识结构在“专”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博”的发展,才能顺利地解决一系列社会新生问题。在职研究生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并走在这一趋势之前,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职研究生课程在设置上,必须注意知识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适当整合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使课程内容由分科为主,逐渐过渡为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首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的选择,以拓宽在职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提升其创造性思维。交叉学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碰撞、互补、融合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它具有跨越单一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①交叉学科跨学科融合知识的特点,第一,能使在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以突显其专业的精深为本,但同时也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利用交叉学科课程,使不同学科信息、知识、理论、方法服务同一目标,可以给在职研究生提供更多学习、积累相关学科理论的机会,使在职研究生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进而建构自身相对广博、稳定、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能使在职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交叉学科,作为知识体系交叉、融合、互补的产物,本质上就是新兴学科知识产生的动力和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创新点。所以,以具有创新特性的交叉学科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本身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现实载体。利用交叉学科课程,可以使在职研究生看到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互补性以及相容性,锻炼在职研究生利用多学科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变化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在职研究生在不同视角、不同理论、不同方法和不同技术间的相互碰撞、摩擦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触发新的灵感,进而使其在借鉴、启发中提升自身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次,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合理增设选修课,以满足多种生源知识需求上的个性化问题。选修课是在职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方向、学科发展趋势,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生不同的研究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愿选修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满足学,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一方面,能对在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积极的补充和有机的完善,解决在职研究生不同生源知识结构的个性化问题。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之间的合理配置,可以达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在职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形成即具深度又具宽度的“T”字形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选修课能给在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在职研究生有更多充分发展自己兴趣和爱好的机会,以强化自身的个性特长。在职研究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不但其背景较一般的学生群体更具复杂性,而且其学习活动也更具独特性。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就不同的兴趣点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因此,对于在职研究生而言,广泛地涉猎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去获得知觉和灵感,对于其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平衡课程结构,兼顾在职研究生科学素养的锤炼和人文素养的陶冶。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精髓在于对待对外界事物的科学态度、思考方式和批判认识。人文素养,指向一种以人为对象、为中心的精神,其实质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怀。科学旨在求真,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认知和改造;人文意在求善,是对人性、人生的关照和追求。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才会在“真”的基础上,上升为“善’夕;而人文也需要科学的阐明,才会使“善”除去虚幻,而发扬为“美”。因此,科学与人文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两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完整之人,必然是人文与科学融合之人。培养‘完整之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推动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上,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①在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社会精英人才的重任。而对于这种高层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的素质要求就是全面发展,即不但要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卓越之“才”,炼就其精湛的科学素养,更要涵养在职研究生高尚之“德”,培养其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在职研究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平衡自身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只有这样在职研究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始终面朝正确的人生方向,以科学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才能。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载体的课程,必须在设置上体现并符合这种培养要求,才能效地促进并达成目标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自然知识对人的理性训练,更要看到人文知识对人性的陶冶过细的状况以及对健全人格养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职研究生课程要改变专业过窄、在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形成合理配置通过文理的适当交叉和渗透养即能用科学素养“求真”,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搭建起互通的桥梁进而为培又会用人文素养“扬善”、“创美”的社会高层人才提供保障。

(2)系统知识

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纵向上要注意学科内部知识结构上的连续性、渐进性、层次性和协调性,系统考虑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的前后衔接和内容选择上的循序渐渐。在职研究生教育作为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的最高阶段,培养的将是我国各领域既具备渊博学识,又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层应用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在职研究生教学也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通过高深学问的探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而言,使其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其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而使其掌握精深系统的专业知识,则是其专业能力发展的根本和保障。因此,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在拓宽知识领域、整合相关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专业特性,注重在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在职研究生即有深厚的基础作为思维发散的源泉,又有扎实的系统知识作为创新的坚实基础。

首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注重前后衔接,避免重复或断层。在职研究生课程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它必须以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设置,才能达成高层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经常出现层级不清的现象,“表现为在职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层次”①,甚至是重复开设或是简单地在横向层面上做些水平扩展,而没有完全突出在职研究生教育相对于本科教育的高层性和特殊要求,造成了高层人才素质培养上的无力和浪费。所以,在职研究生课程要系统考虑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在设置上的前后衔接,避免出现任何过低的重复,也杜绝过高的断层等现象的出现。要使在职研究生课程在基于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相应深化或拓宽学习领域,为在职研究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设置出最佳的课程体系。

其次,在职研究生课程内容要注重循序渐进,避免陈旧或繁碎。在职研究生的课程既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同时也要尽量考虑到学科的特点。要根据学科发展的动态,循序渐进地精选教学内容,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减少因在职研究生课程内容繁碎、陈旧而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的出现。要在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反映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使在职研究生在学深、学透、学精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学科的精髓,系统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锻炼科学的思辨方式,形成系统加工信息的能力,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特殊要求。

坚实的基础理论,是在职研究生从事学问探究的前提,更是创新知识的保障。所以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要首先达成在职研究生坚实基础理论的掌握,使其在具备广博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系统知识,进而为在职研究生口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打好基础。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