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在职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5-15 11:24:04

从问卷上反映,高校不少在职研究生毕业生认为就业难,这既有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与人才供给数量和结构之间不适应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又有就业歧视和求职过程中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网络不健全等制度性原因,还有硕士毕业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以及薪资期望过高等主体原因。社会学家米尔斯说:“人们一般不是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制度的冲突来确定他们所遭受的困扰。”要解决这些社会困扰,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因此,探讨硕士毕业生就业之所以难,首先应从宏观层面即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进行论述。

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与人才供给数量和结构之间的不适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矛盾:一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减缓与社会劳动力增速过快之结构性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矛盾:一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减缓与社会劳动力增速过快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由于采取的主要是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T“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 3%, 12 0%和8 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3 0%, 1 2%和0 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 332, 0 1和O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此趋势至今尚未逆转,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仍不断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一是数量庞大的社会新增劳动力,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二是需再次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S万人,总计达115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人员,由于素质较高、社会关系较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最具与高校硕士毕业生相抗争的实力,从高校硕士毕业生手中又夺去了相当数量的岗位。因此,高校毕业生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市场条件下,肯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劳动力供需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对其知识层次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则高校硕士毕业生理应适销对路,为社会各相应岗位所欢迎,“待业”情况就应是个别现象。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结合点,导致了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矛盾。在全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所占比例仅为40%,与发达国家85%的比例相距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高级技工非常短缺的局面,仅软件行业就缺42万。

有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是因为与其类似的专业人才一般已经趋近或达到饱和程度。教育部有关数据表明,近期在高校中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9%。从每年高考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热门专业”与人事部对人才市场的预测经常有很大出入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围绕市场办”虽然已经提倡多年,但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销路不畅。但是,许多高校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得到就业指导部门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的科学测量,既未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又没有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更没有一个准确的求职标准。在求职过程中难免盲目从众,具体表现就是以多数毕业生相对集中求职的地方、单位、职业等方面作为自己求职的参照,表现出求职上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等。据今年在全国10万名高校毕业生所作调查发现,对于工作地点,}o%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对于工作岗位,接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其中36%左右的毕业生希望从事公务员工作。但据劳动部有关材料表明,在89个城市所需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的需求比例只占0 8%,而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占60%。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