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5-16 09:27:04

针对上述问题,各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办学过程中都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完善课程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但总的来看,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根木解决。为此,木文试图从管理制度和改革策略等方而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课程体系要与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

从恢复在职研究生招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对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据统计,2008年毕业的在职研究生,仅约16.6%的人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而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在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展,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在职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种共识。

囿于传统观念和现有办学条件,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未完全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没有提出过任何重大的改革措施和提供持续有力的则政支持。历史的惯性与现实中的偏好性政策选择,造成在职研究生实际培养中存在重学位论文撰写、轻课程学习的倾向。在培养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适应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解决这一难题,需要重新认识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目标,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定位。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及相关教师也需要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构筑起适应时代发展、关注前沿、注重实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2、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

课程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多而见效甚慢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30多年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这一工作基木上未获得国家层而的专项资助。仅有一个专门项目是教育部在1999年推出的“而向21世纪在职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该计划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编写和出版了500木左右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这些教学用书促进了在职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了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但这一建设成果显然无法适应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没有专门立项,在国家重点投入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主要取决各培养单位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总体来看,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课程建设上的投入相对较低。为此,培养单位应该承担起课程组织者和资助者的角色。既要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将课程建设列入校内研究生创新项目规划中,与目前开展的各类教育创新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为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在课程重要性凸显而目前课程建设基础又较为薄弱的情况卜,在职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研究生课程开发共享平台,为课程建设和开发提供条件。同时,培养单位可通过设立相关建设基金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如通过设立课程建设基金,资助和鼓励教师结合学科专业开设课程.编写新的教材和讲义;通过定期对在职研究生教材进行遴选和审定,资助出版在职研究生系列教材。

3、从制度层而为课程建设提供激励和支持

在职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逐步建立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院系三级研究生课程管理体系,形成合理、规范的课程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国家和省级层而,建议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989年以来,我国已开展了五届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一工作主要围绕木科教学工作开展,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而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教学成果奖项,将有助于鼓励广大教师重视课程教学、重视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从而推进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和改革。从实践经验看,设立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项,还可以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此项工作,不断提升课程组织管理水平。一方而,推动培养单位课程管理部门注重调研,经常听取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做好课程规划预研工作。另一方而,推动培养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

深化课程设置改革,还需要完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需要,原因之一是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对课程建设重视不够,而根源在于当前高校的教师考核体系存在偏差,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教师不愿意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体系,给予课程教学指标合理的权重。通过指标体系的变化,引导教师重视在职研究生课程建设。

4、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

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估制度有关。当务之急,需要制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明确课程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运作方式,使研究生课程设置纳入到一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轨道。从长远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国家层而逐步建立研究生课程标准,以指导在职研究生课程和教学工作。在目前条件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如美国的许多大学开设新课要有一个程序,要经过一个委员会的讨论和系主任的批准才能开设。培养单位可以成立课程专家组,提出在职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该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

课程评估是目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前我们还没有建立针对在职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而建立长效的课程评估机制,对在职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5、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部改革

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既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支持,同时更需要深化课程内部改革。

增加而向实践的课程。课程设置需要适应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需要。坚持分类培养原则,修订和完善硕士生培养方案,推进研究生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根据研究生培养规格和未来职业准备来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课程。目前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加大非学术型职业准备课程,给研究生更多的选择。

加快公共课程的改革。从历史发展脉络可知,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始终是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这两门课程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和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我们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公共课程上可以故步自封。相反,只有将外语和政治课程纳入时代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境中,纳入到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通过不断改革,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外语应用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

重视研究方法课程建设。方法创新将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培养单位需要将研究方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在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单位需要将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科技论文写作、社会调查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统计与测量、统计软件应用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研究方法课程纳入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从而为在职研究生们提供学习和利用先进研究方法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探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推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运用,通过方法的创新提升培养质量。

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与合作的优秀研究生。而在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扩大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而授课语言已成为我国扩大留学在职研究生规模的一个严重障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用国际学术视野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引进、改编和借鉴国外先进教材,注重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适时更新课程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逐步加大英语讲授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一些学科专业建设一批英语授课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进行课程改革,仅仅对课程内容更新还不够,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形式也要更新。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再沿袭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而需要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作为经常性的教学手段,贯穿、运用于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不应仅限于笔试或提交研究报告的方式,而应该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