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论在职研究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2-05-16 09:37:35第一,创新人格研究发端于对创造力的心理研究。19世纪后期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 Galton)在1869年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美国统计学家J. M. KATER在1903--1932年间对3637位杰出人物进行的多次统计和研究就涉及到了具有创造力个体的人格与动机特征等相关问题。在20世纪初期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期间还鲜见实验研究。
第二,20世纪中期,西方掀起的创造力研究高潮一直以吉尔福特(J. P. Guilford)提出的概念体系为有说服力,以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研究为核心的认知途径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对创新主体的智力分析成为研究潮流。吉尔福特在《创造性才能》一书曾提出过“狭义创造性”与“广义创造性”的观点,前者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的特征的那些能力”,后者则指创造性人格,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此间有关创新人格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质的鉴定,以及通过标准智力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智商,把IQ分数作为重要的研究参数。如心理学家是凡.塞尔斯特和克尔(Vanzelst和Kerr)收集了514名来自于研究所和大学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自我描述,发现成果数量和调查对象自我描述中的“好争论的”、“独断的”、“自信的”等归类描述有显著的相关。
第三,20世纪80年代始,以sternberg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创建和积累了丰富的创新人格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通过调研数据不断反映出的个体先天智力水平与实际创造力之间的低相关度使得研究者逐步突破智力研究的局囿转而选择综合因素分析主体创新的研究取向,从而再次推动了创造力研究的繁荣。斯坦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了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认为创造力是由智力、智力风格、人格特征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侧面组成,“三侧面模型”整合了人类创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他概括了人格侧面的七个因素为:能忍受模糊情境、愿意克服障碍、愿意成长、具有内在的动机、适度的冒险精神、被肯定的欲望、愿意为被肯定而工作Barron与Harrington (1981)等人研究认为创新人格特质的内外表现为:智慧的审美观、广泛的兴趣、受事物的复杂性所吸引、充沛的精力、关心工作与成就、独立判断、自治、直觉、自信、忍受与解决冲突的能力、创造的自我意向等dham和cummings(1996)综合了近年来学者们对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创造力者具有的综合人格特质包括:广泛的兴趣、易为事物的复杂性所吸引、敏锐的直觉、高度的审美观、对暖昧情境的忍耐度高、及强烈的自信心有试验还证明了这些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测验的表现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Lawrence Pervin还尝试性提出将整体认知特征和情绪特征作为创新人格研究体系的重心,但其并未展开详证。
Feist (1999)对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归纳,发现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家的人格特质是想象力丰富、易接受新思想、神经质、情感性强,但社会性低(甚至是反社会)m。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的一般表现是:思想更开放,更灵活,更有冲力,更有抱负,当他们与别人交往时,他们都趋向于有几分傲慢、自信、敌意。研究者们发现虽然不同领域对创造性人格品质的要求存在差异,但有两类特征在不同的高创造性个体身上稳定存在:一是自发、愉悦、好奇与灵活;二是自我决定、能动的、自信和坚持性。这两类特征使创造性个体的人格表现得非常复杂,当他们面对外界事物时就像孩子一样的开放与好奇,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又表现得特别成熟,有主见。
综上所述,国外对创新人格的研究侧重于对创新性个体的特质研究,特别是对科学家、艺术家等高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研究,而鲜有关注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在校在职研究生的创新人格方面的研究。
- 专业硕士想要进行调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022-05-16
- mba究竟在哪一网站才能申报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得先去学校预约才能够报名吗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不是所有本科生都能报的吗2022-05-16
- 进修双证在职研究生学位证书被认可吗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选择专业之后可以进行更改吗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