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16 10:27:34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幅度并不十分明显,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方面不够重视,成效不大。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为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映映大国一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远哲、李政道、朱隶文等六位美籍华人却在美国的国土上获此殊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就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按专业招收和培养的方法,在当前学科发展高度关联和高度综合的情况下,加之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再限于教学、科研领域已扩大到各行各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使得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显现出许多滞后与不适应之处。长期以来,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和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也不能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穷出问题和缺陷,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单一性

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曾一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表现为囚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为了将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纳入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轨道,加速培养专门人才,1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并开始全面实行统一的培养目标,由国家统一制定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直至审定专业教材,由国家统一招生和分配。这种专业教一育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单一性,集中体现为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它首先体现为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一样,同一个学科专业只有一个目标;在这种单一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则体现为对于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单一性的培养模式对人才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前一种层面_}几的单一性造成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而”,同一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过剩,社会所需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后一种层面土:的单一性造成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个性特色上“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和个性,更难以谈得上创造性。

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个性教育,人们往往把“个性”与“个性主义”相联。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学科范围限制过死。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一个专业的学生是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进度,人才规格、类型比较单一。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各学科领域之间在人才培养上相对封闭,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在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缺乏交流,学科壁垒影响着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学科交义优势的发挥,制约了不同学科在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选择性和自主性,严重影响了有创新才能学生的成长。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下,学校多年来形成了简单划一的教育观念、模式和习惯,比较偏重共性,从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形式、训练模式、以及考试方法等,都不难看出这种“统·”的烙印。这种按一个模子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就过分地强调了教育的统。-性,而忽视了在职硕士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

(2)选拔方式的科举化

我国各级考试的开幕词都是大一统的。从中考、高考到硕」_:在职硕士研究生考试均以一种形式进行,即闭卷笔试统一考试。然而各个教学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属于普及教育、大众教育的范畴。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是富有创造性才能的专业人才。然而闭卷笔试统一考试虽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由于单一的考试形式所限,只能招收到单一类型的人才,即“学习积累”型人才。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否甄别出创造性人才‘是一个争一议。所以我国经常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3)在教学模式上简单划一,不重视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

在教学观点上,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学校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如从专业的特点出发,开设数十门课程全是必修课,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现存知识为主,忽视了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在职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趋于雷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注入式、满堂灌充塞课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此外,从整体上看,在职硕士研究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课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动手机会少。

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国高校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作用,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没有有效地放大。

(4)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缓慢,不重视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

在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司一F究性、前沿性不够。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反映到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而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课程内容始终反映不出当今科技的新成果,忽视了教材之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研究性和前沿性。造成了在职硕士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创造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

(5)学位论文的形式化,在职硕士研究生科研的创新性不够

在我国对于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一论文是有着字数的规定。目前规定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左右,摘要1-2千字,博士论文10万字,摘要5千字。规定论文字数是有违科学要求的,这是重形式轻内容的表现。极容易导致论文注水,也增加论文评审的不必要的工作量。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为什么还要抱着这种陈旧的规定呢?至于论文摘要根本就不应该区分硕士或博士,既然是摘要就应该都在1千字以内,这可以算是国际惯例。事实上,一篇好的论文与字数多少并无必然联系,关键是要看是否有创新性。关于学位论文的写作,我国的价值观更倾向于宏观化、理论化,这种传统由来己久,导致了学位论文多是“大题小作”。相比较,国外的大学对学位论文的写作更鼓励微观化、实用化,因而学位论文的特点是“小题大作”。“大题小作”的论文往往体现出不良的文风:华而不实地卖弄学术术语、空对空地构建理论模型。甚至认为,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其结果是,使一种极坏的文风堂而皇之地席卷众多学术刊物,在这些刊物的导向下,很多人在没有新观子点、新见解的情况下用晦涩难懂的词汇、语句不通的句式造就虚假学术性‘。不难看出,越是学问精深者,其论文语言越平实;而越是才学疏浅者,其语言越晦涩难懂。因为才学有限者往往思维混乱、缺乏砂m维;的流畅性,故没有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更没有能力以条理化的平直语言向他人转述。在我国,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同属于“严进宽出”,淘汰机制偏弱。这样做很难使在职硕士研究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在职硕士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中学生不同,它属于提高阶段、选拔阶段,不是普及阶段,不应固守某种不变的标准,应使相对优秀的人获得奖励,这就是市场竞争法则的应用,这就是与时一俱进。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