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支点

发布时间:2022-05-16 11:12:10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在职硕士教育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就是说要对在职硕士的科学教育做人文思考,其实这种教育思想的老祖宗正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其最主要的理论支柱。人的三大动态和谐观以及全面素质教育观也都有力支持了这一教育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创立的关于人的学说,尤其是关于人本性学说,有力地支持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的活动中去理解人的“类本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的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从物本立场转向人本立场,并且在社会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上提出人类解放理论,又超越了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正可作为考虑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出发点。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生命价值及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不仅是针对个体的生命价值及意义,同时也包括全人类。当前日益突显的许多问题中都与体现人类共性和共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环境的恶化提出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核武器的问世提出了如何处理国家民族与全人类的利益: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又提出了如何对待民族特色与全球化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人正突破个体、群体意识向“类意识”发展。关注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倡导在职硕士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正是将这种关爱全人类的人文精神融入在职硕士科学教育之中,立足于培养既掌握科技武器又满怀人类终极关怀、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一代科学家。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关于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提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由依附性到独立性到自由个性,社会关系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只有重视社会发展,才能促进个人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思想无疑与马克思、恩格斯这些理论是吻合的。加强在职硕士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至多不过是官本位社会中工具层面上的“利用厚生”,学校教育曾指向培养“工具人”,以个体的专业化、片面化发展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显然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上必须复归于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应成为当代教育大力培植的对象。

二、三大动态和谐观

三大动态和谐观认为,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自身三大关系,通过美化客观与主观两个世界,走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自身三大动态和谐的道路。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三化”:第一,真理化,也就是科学化;第二,善化,即道德化;第三,美化,即审美化。也就是说,三大动态和谐观最终所追求的是真、善、美,这便从根本上要求了科学与人文必须协调发展,只有科学与人文高度融合,才能最终达到三大和谐。三大动态和谐观为处理当前许多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直思考与实践的问题。在工业文明兴起初期,人们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自以为可以任意改造甚至宰割自然,沉浸于“人定胜天”自豪之中二其发展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o〕于是,有人开始全盘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和实践,试图从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为今天找药方,欣赏自然状态中人类最初的生活,似乎工业文明以前的人类状态才是最美好的。对于天人关系,三大动态和谐观提出了“协调发展论”,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既肯定“人定胜天”那份人对自然的自觉与自信,同时也强调科学地保护自然。三大动态和谐观立足在更高的科学和工业水平上,开辟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状态。近几十年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取得成就的总和,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用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去审视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极为重要。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作用于自然,这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所必须的,但同时人类又必须懂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不能将自然仅仅作为征服的对象,甚至与自然为敌。这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求善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提出:人对人是上帝。当然费尔巴哈是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将“爱”视为摆脱人生苦难的法宝,这是一种建立在泛爱主义基础上的求善。三大动态和谐观主张,人与人、人与人群应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从而达到人类之间的理解、宽容、友爱与和平。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的一切作为都既符合个体利益,又符合他人和群体利益,特别是符合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伦理境界,体现了崇高的人文道德精神。无论是社会工作者,还是科学工作者,都必须站在求善的高度,关心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地发展。贫铀弹的使用以及一些生化武器带来的灾难,充分说明科学技术一旦作为被滥用的工具,其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当社会上出现以高科技手段走私贩毒、制假行骗,引起社会动荡,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我们能把这一切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吗?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人都永远无法摆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怎样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命运。只有追求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动态和谐,让世界充满爱,刁‘有人类真正的幸福。我们不仅需要人类的智慧以获取更高的技术,还需要依靠我们的高贵品德来解决科技发展的价值趋向,因此科学与人文、求真与求善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得以高度统一与融合。

再次,人自身的和谐是指身体、心理全面健康,身心和谐,从而成为一个自由幸福的人。很长时期以来,社会发展一直以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主要追求,科学技术凭借其巨大的力量,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以致人类日趋习惯于“人机对话”为主的“技术化”生存方式,冷冰冰的机器疏远了人与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与道德分离,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受制于自己发明与创造。如弗洛姆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即所谓人在机器面前被异化了。这种异化的结果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使得现代人虽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却没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精神空虚,心灵迷失,总有那么多的无奈与失落。面对强大的异己力量,人类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当然谁也不能阻止现代高科技的飞跃发展,但我们必须防止人的全面异化。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告诫人们:“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一个物欲横流、充满浮躁的社会怎能作为人类心灵的归宿?人类必须在提升自身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地提升精神生活。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科学作为“照看人类心灵”的知识体系,必须与现代科学携起手来,才能使人由生活的自然现实层面不断上升到审美理想层面,刁一能抑恶扬善,最终实现人性之完善。

三、全面素质教育观

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应试教育”与“学习负担过重”成为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导火索。事实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只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它的内涵会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充实、实践不断提升。同时,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它又有着不同的重点、层次和针对性

对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在职硕士教育来说,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在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正如潘愚元教授所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界,从20世纪中叶以来,就不断呼吁要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综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训,中国在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教育上,特别提出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素质的涵义应当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全面素质。”应当说,科学与人文构成了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人类科学体系。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社会、人的统一,在不断处理和解决人与目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生活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文背景和人文精神支持;夕、文科学向前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只有科学与人文高度融合,才能建立和促进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刁一能有效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为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体现于教育与管理过程一切活动中,从政治思想教育到管理体制,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从知识结构到能力培养,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成功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情景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模式,等等。对于在职硕士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要培养在职硕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其中的两个主翼。创新不仅包含科技创新,还包含思想和理论创新。如果没有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同样缺少了个性独立、追求精神解放的人文精神,也就不可能发现新的自然知识领域,更不可能带来自然科学的繁荣。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