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批评与建设
发布时间:2022-05-16 14:58:21中国在职研究生质量与论文质量的不断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是相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入口,其出口的管理失当。与本科生类似,中国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没有随着市场化变革作出相应的改革。这种不好的制度使得“好人”变成了“坏人”。为剖析方便,我们首先列出国内某重点文科大学2000年7月发布的硕士生培养制度与博士生培养制度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与建设。
XX大学硕士生培养及管理程序
二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1、每年六月初制定下一年度的硕士生培养方案。2、培养方案中的各专业要与下一~年度硕士生招生专业相一致。3、审批:①教务秘书技术把关并签名。②教研室主任和院、系(所)主管主任签名。③学位分委会主席签名。4、每年六月底以前报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备案。(每年6月)。
二、迎新:1、硕士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到、注册。2、填硕士生卡片、发《在职研究生手册》和卜气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表。3、按校医院安排准时体检(从规定报到之日起一周之内)。
三、入学教育:1、按校长办公室安排参加全校新生开学典礼,2、各院、系(所)组织学习学校和在职研究生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规定报到之日起一调之内)。
四、与导师见面:1、导师全面了解硕士生的基本情况。2、确定第一学期所修课程。3、具体安排每两周与硕士生谈话一次的时间,每次指导不少于2小时(从规定报到之日起气周之内)。
五、制定硕士生卜气培养计划:1、导师为硕士生制定队培养计划,向硕士生全面说明培养要求。填写《硕士生卜气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表}),一式两份。2、导师和硕士生分别签名,沙、培养计划生效(入学三们内完成)。
六、课程设置与考核: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①邓小平理论研究((2学分)。②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C4学分)。2、第矽卜国语:包括语言基础C4学分)和专业外语((1学分)。3、方法课: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理工科类学生(包括文科类专业中从理工科考入者)必选。②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③统计方法与技术。财经各院、系(所)的文科类学生任选州习。①自然科学方法,除以上两类以外的学生必选。4、学科基础课:按学科门类口径设置5-7门,在本学科领域各卜专业通开,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计15-22学分,每门课3学分。5、专业课:按二级学科(专业)口径设置3-5门。计9-15学分,每门课3学分。以上必修课考试成绩应在良一((70分)以上。6,选修课:不少于2-4门,4-10学分,硕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修课程目录并写入硕士生卜气培养计划内。本专业所需要的其他专业课以及研究方向课作为选修课。考试成绩应在及格(60分)以上。7、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生,必须补修大学本科的2门主要课程,不计学分,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1-4学期)
七、读书报告:每修一门课,至少撰写一篇读书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1-4学期)
八、社会调查(业务实习);1、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右,不计学分。2、具体形式:①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②结合专业学习,到机关、厂矿、农村蹲点工作和开展调研;③参与指导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①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⑤兼任教学行政工作。3、须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4-5学期)。
九、教学实践:1、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卜月,不计学分。2、具体形式:①讲授本、专科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作专题报告。②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③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验课或论文写作。3、须写出教学实验报告,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4-5学期)
十、学年论文:含阶段性论文,不计学分。由导师写出评语并按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第3-5学期)。
十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始撰写硕士生学位论文前要向教研室作开题报告。(第4-5学期)。
十二、审核硕士生卜气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1、教务秘书初审并签名;2、导师进行审核和鉴定,并签名;3、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复核,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第6学期每年4月15日前)。
十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1、打印学位论文及摘要;2、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3、组成答辩委员会,聘请学位论文评阅人;4、分送学位论文评议,提交论文答辩审议材料;5、领答辩材料,确定答辩时间,组织论文答辩。(第6学期)。
十四、颁发学历证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答辩通过恳颁发硕士毕业证书。(第6学期末)。
十五、颁发硕士学位证书:经学位分委会审议,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恳授予硕士学位。(第6学期末)。XX大学博士生培养及管理程序
二迎新:1、博士生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到、注册;2、填写在职研究生卡片、领取《在职研究生手朋》和y、培养计划表。3、按校医院安排体检。(从规定报到之日起气周内)。
二、入学教育:1、按学校安排参加全校新生开学典礼;2、各院、系、所组织学习学校和在职研究生院的各项规章制度;3、参加在职研究生院组织的博士新生座谈会。(从规定报到之日起一调内)。
三、与导师见面:1、导师全面了解博士生的基本情况;2、确定所修课程;3、各院系所教研室为博士生组织建立以导师为组长的导师指导小组;4、要求博士生第一学年不要外出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参加会议、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等活动,集中精力上课。(入学两周内)。
四、制定卜气培养计划:1、由博士生导师负责并和博士生共同制定;2,填驯博士生y、培养计划备案表》;3、填写《博士生队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表》一式两份;4、导师和博士生签字后生效。(入学三们内完成,本年度12月底前交)。
五、课程设置(博士生可根据《博士生选课-~览表》选课);1、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博士生必修课;2、第砂卜国语:博士生必修课。要求听、说、读、写四会;3、第二外国语:是否列为必修课,由各院、系、所根据博士生学习要求自行决定;4、学科前沿课:①经济学管理学前沿;②法学前沿;③哲学前沿。5、数量分析方法:①系统思维;②经济模型;③优化方法。6、专业基础课;7、专业课: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开设两门以上课程,考试成绩应在良一((70分)以上;8、选修课:由博士生导师决定根据研究方向确定需补修课程。(第2-6学期)。
六、科学研究:1、专门从事科研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半;2、其研究课题应纳入院、系、所科研规划;3、在校期间,必须有与学位论文选题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发表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代表本学科学术发展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否则视作未完成培养计划,不得进行学位论文答辩;4、在职研究生院对博士生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每学年定期进行统计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第2-6学期)。
七、社会调查(业务实习):1、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卷不计学分。2、具体形式:①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②结合专业学习,到机关、厂矿、农村蹲点工作和开展调研;③参与指导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①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⑤兼任教学行政工作。3、须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3-4学期)。
八、教学实践:1、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卜月,不计学分。2、具体形式:①讲授本、专科课程的若干章节或作专题报告。②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③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验课或论文写作。3、须写出教学实验报告,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第3-4学期)。
九、学科综合考试:1、方式:以口试、笔试和口笔兼试三种方式中的呀中进行(但笔试必须以博士点为单位统-~组织);2、填写《博士生综合考试报告书》;3、按优,良+,良一,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考试成绩达到良一以上为合格,可进入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阶段。详见《博士生在职研究生综合考试暂行规定》(第3-4学期)。
十、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填写《攻读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2、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不得进入学位(毕业)论文写作阶段。详见《攻读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第4学期)。
十二博士生学位论文和答辩实行抽样检查:1、抽样检查对象:本学年度毕业的博士生;2、每年按规定程序随机抽取一定数额的毕业博士生;3、研
究生院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和规范化程序,直接组织其学位论文的评阅
和答辩工作。(第6学期初)。
十二、申请提前毕业:参照《在职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力、理。(每年
3月25日以前,10月25日以前)。
十三、审核博士生队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1、教务秘书初审博士生
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并签名;2、导师进行核查和鉴定,并签名;3、在职研究生
院教务科进行复核,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第6学期)。
十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打印学位论文及摘要;2、提出学位论文答
辩申请;3、组成答辩委员会,聘请学位论文评阅人;4、分送学位论文评议,提
交论文答辩审议材料;5领答辩材料,确定答辩时间,组织论文答辩。(第6
学期)。
十五、颁发学历证书、博士学位证书:经学位分委会审议后,报校学位评
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在本单位公布,三胡后无异议者,颁发毕业证书和
博士学位证书。(每年4月或10月)。
对以上两份材料,笔者质疑如下:
1、在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儿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前不久转述谢希德教授的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这句话就是:“真是弄不懂了,现在博士生怎么比小学生还要轻松啊”。〔‘〕从本质上说,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们均属于学生范畴。因此基本任务就是完成规定的学分与论文。从这两份材料中可以看到,该校硕士生须修满33-45学分、15-21门课,博士生须修满7-9门课,无学分要求。显然,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的课目偏少。以一个学期上18周课、每周上20个学时,3年中上1.5年课计算,以16个学时为1个学分,硕士生至少也应该修67个学分。而与硕士生相比。博士生儿乎不上什么课(除了一门外语),连修多少学分都没有规定,这还是高校吗?难道不是封建式的作坊吗?显然,这样的博士生已经不是学生了,大概可以超前归为博士后了。三年之中上这样少的课,注定其毕业论文不可能有高质量。以笔者之见硕士生、博士生都应至少修满50个学分、20门课。特别是博士生,在学分方面应该要求更严,否则怎么能叫博学之士呢?这种学位越高要求越低的做法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
那么,我们能否开出足够的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呢?笔者以为,至少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打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问的课程壁垒,改变他们之问相互分割的状态。对于任何层次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是他没有学过的课程,均应是其选修范围。比如说对于一个法学博士来说,如果他过去没有学过线性代数,而现在他认为有必要补上这方面的知识,则他完全可以选修本科生的线性代数;如果他过去没有学过经济统计学,则他完全可以去选修本科生的经济统计学或硕士生的同类课程。对于一个经济学博士来说,他也可以选择法学本科的一些科目学习,可以选学史学本科、中文本科、新闻本科或硕士生的课程。这里并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分。甚至有必要的话,文科在职研究生去进修一些高中的物理学也不是不可以。实际上,全世界的教授不仅给在职研究生上课,而且更要给本科生上课,同一门课完全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选修,这里并不存在面了问题。甚至不同教授开设的同一门课,由于其讲法不同,也是可以选择的。当然,实际操作中,每个教授所开设的课程均应注明哪类学生可以来选这样更有针对性。一般而言,凡是教授开设的课程,都应列入博士生、硕士生选修的范围。由于目前人为割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之问的有机联系,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即同一门课,本科上完之后硕士阶段又上一次,并且由于硕士阶段课时少,其内容反而没有本科时丰富,这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反感〔‘〕。而如果打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之问的联系,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则必然使在职研究生博学。
2、依旧是计划经济式的培养管理显然应予取消。比如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在职研究生还没入学、课程学习还不知怎样时就去制定所谓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完全是多余的、不切实际的,还要进行各种签字是有违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的,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就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白主教育,就是尽量给予学生以白由(在完成规定的学分条件下),不应使学生成为教师的仆人,学生拥有在全系范围内、全校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的权力。教师根本不应在什么培养计划上签字,这种签字有何依据、有何作用呢?难道教师是保姆、是老板?所谓导师每两周与硕士生谈话一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更是形式主义、背离科学。组织针对博士生的导师指导小组更是不可思议。因为导师与小组的关系不清,小组的权责利不清。如果是人人负责,则其结果必然是无人负责;如果是一人负责,则结果必然是封闭垄断,况且在学习阶段并不需要什么指导。在论文写作阶段,为保证质量,论文指导也至少应选择2-3个教授,仅选择一个教授作指导易于片面,选择太多的教授作指导则成本高、易于影响创新。
又比如,硕士生、博士生入校报到注册之后均要再进行体检。中国在职校库网老师以为这种传统做法应该破除了。首先,身体健康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权,学校无权干预。除非学校或医疗机构有证据表明该同学的健康状况已经影响了他人,否则强制体检是违法的,这里应采用无罪(无病)推定规则。其次,一个学生,只要他能完成学习,则根本就不应该再检验其身体健康状况。健康者未必学习优秀,恰恰是不健康者常常是学习优秀的。一猫只要抓住了老鼠就是好猫,何必再去问这只猫是老猫还是小猫、靓猫还是丑猫、残猫还是健猫、病猫还是好猫呢?再次笔者相信99%以上的学生是不需要体检的,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因此,这样的体检是一种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多一种检查(审批)就多一次腐败的机会。有可能不健康的体检通过了,而健康的体检没有通过。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制性的做法越少越好。
3、论文开题、答辩、毕业学位授予等,一方面是该严的没有严起来,另一方面是该松的又没有松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规定在职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有科研论文发表,博士生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样的规定是不科学的。因为一篇论文的水平高低与是否发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非发表的就是高水平,没发表的就是低水平。评价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不能以是否发表论文为标准,而应以论文本身的质量为标准。考虑到国内的核心刊物目录争议很大,考虑到大量存在的花钱买出版现象,考虑到发表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多轮修改定稿需1年以上,考虑到国际惯例,考虑到学位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取消这一所谓的创新性规定。当然可以鼓励发表文早。
(2)论文开题过于繁杂。目前规定在职研究生必须向教研室或专家委员会作开题报告,并经在职研究生院审批,笔者以为这样的程序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重点在于创新,因此开题主要是在职研究生白我选择,教授在这一问题上不是决定在职研究生必须研究什么,而是建议在职研究生应该注意什么,教授可以表明白己是否同意的观点,但不存在审批什么。从极端情况看,只要有一个教授认为选题有意义,在职研究生就可以做下去。一般而言,有3个教授赞成较好。这里是否开会并不必要,教授的签字则是必要的。此时若先由所谓的指导教师推荐后由他人对开题作论证反而是不合适的。因为碍于指导教师的情面,谁又会去得罪人呢?而由学生任选3个教授对开题作评价则是公正的。3个教授中如有2个教授同意,就完全可以开题。其实,开什么题并不重要,因为一则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修正题目,二则是论证重于开题,论证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更重要。
(3>规定论文字数是有违科学要求的。目前规定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摘要1-2千字,博士学位论文10万字,摘要5千字。这是重形式轻内容的表现,极易导致论文‘注水”,也增加了论文评审的不必要工作量。事实上,一篇好的论文与字数多少并无必然联系。当然,多数论文不应少于3千字,而现在动辄3万字,10万字,这简直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写书,写教科书。再说,一篇论文可以由正文与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是不应该有太多的字数的。比如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有5千至1万字足矣,博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有1万至2万字足矣。当然,博士学位论文也并非一定要比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关键是有无创新。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为什么还要抱着这种陈旧的规定呢?至于论文摘要根本就不应该区分硕士或博士,既然是摘要就应该都在1千字以内,这可以算是国际惯例。
(4)论文答辩走过场。首先,中国的答辩太多,且时问集中在5-6月的一个月中。比如学士学位论文要答辩(部分或全部),硕士学位论文要答辩(全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全部)。假设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有学士1500人(其中1/5答辩)、硕士1500人、博士1000人,则按30天计算,每天需答辩90人,以每个答辩需要教师5-7人计算,每天需动用500多教师。显然结果只能是批发式答辩,一个上'I几答辩3个人以上,同一批教师不挪窝交义进行答辩,甚至儿个学生一起答辩。在这种情况下,答辩只能是走过场。以笔者之见,答辩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减少答辩人数,其实学士学位论文可以不必进行答辩,如果非要进行,抽取1000足矣;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也可以只抽取3000,不必全部进行答辩(世界上其他国家硕士学位基本上是一个过度性学位。抽取30%实际上对所有人都有压力);博士学位论文则应严格进行全部答辩。答辩时问应该分散,不应该与7月初毕业、拿学位靠的太近。可以考虑或者提前至4月进入答辩,或者延长至7-8月。其次,近亲答辩。参加答辩的委员都是论文指导教师,甚至论文作者的老朋友、老同乡、老部下、老导师,所有这些参加答辩的委员又都是由博士生一个个请来。答辩过程中也仅是不痛不痒的提儿个表层问题。从学位论文送给答辩委员到答辩的时问有的仅隔1-2个星期,评审专家、答辩委员只能草草翻阅论文,甚至有的委员是到答辩时才翻阅论文。因此,论文答辩只是个形式,结果是皆大欢喜,全票通过。其实为保证答辩质量,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校内校外结合的可每两年调整一次的专家库,然后在排除指导教师条件下随机抽取7-9位专家,给予评阅的时问至少得3个月。论文中应抹去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整个过程应由系秘书独立操作,由在职研究生院监督。再次,答辩过程不科学。比如参加答辩的委员没有签到,对论文的评价有的就是通过不通过而没有打分。这方面完全应该学习体育比赛打分的做法,可去掉最高分、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值。又比如,答辩委员会决议也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东西,应该取消。可代之以打分表,总分就是决议。依据总分不同可将论文分为优秀、良好、通过、经修改后可通过、不予通过。然后由各个答辩委员签字。又比如,规定论文评阅人中有1人认为论文没有达到相应学位水平就不应组织答辩,这是不合适的,应该是论文评阅中有2/3甚至一半的人认为可以答辩就应该组织答辩。因为学术研究中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评阅从宽,答辩从严。当然,今后也可以考虑取消评阅,只要3个指导教师中有2人同意可以答辩,就可以进入答辩过程。
(5)全校性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不应介入具体的学位论文审核事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只抓大事,如学位评定程序、学位问题举报的处理等。每个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只要评阅、答辩通过,只要在通过后半个月内无异议、无人举步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就必须予以认可、对外发布。如果有异议,则由校学位委员会责令院系进行调查,作出处理。事实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问,更没有必要去审核数以千计的每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权必须下放到院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改名为校学位委员会或校学位工作委员会。院系不再设立学位委员会或所谓分委会,学位评定权集中于答辩委员会。
4,淘汰机制偏弱。我国现行的在职研究生培养体制使得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的在职研究生相当稀少,估计9900、甚至100%的人都可以毕业、拿学位。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在职研究生据说有1/3到一半的人最终未能拿到学位,可谓宽进严出。笔者的意见是借鉴末位淘汰的做法较好。比如当我们对论文答辩实行了打分以后。再考虑到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给予论文答辩70%的权值、课程成绩30%的权值,则我们就可以给每一个在职研究生打出总分值,然后以院系为单位,由高分到低分排序,凡是处于最低分的500,或者暂缓通过,或者不予通过,这样做一定能使在职研究生之问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同时这样做也是科学的。因为在职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中学生不同,它属于提高阶段、选拔阶段,不是普及阶段,不应固守某种不变的标准,应使相对优秀的人获得奖励,这就是市场竞争法则的应用,这就是与时俱进。中国在职校库网老师深信,只要实施5%末位淘汰,我国在职研究生质量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而所谓学位论文答辩由在职研究生院实行抽查、直接组织评阅答辩则完全可以体矣。抽查只是一只纸老虎,竞争淘汰才是真老虎!
- 在职专业硕士最低报名要求是什么学历2022-05-16
- 在职mba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攻读2022-05-16
- emba有报考次数限制吗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可以申请奖学金吗2022-05-16
- 在职mba和全日制mba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022-05-16
- mba网上报名是否有时间限制入学考试的难度大不大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