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在职硕士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2-05-16 15:13:03目前,国外学者很少有针对在职硕士创造力的专门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把创造力当作一个普适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而且研究的方法、范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创造力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从研究富有创造力的人入手,如针对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在现代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早期比较盛行。显然,当人们一提到创造力时,总是会想到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艾萨克·牛顿、达·芬奇等这些被认为具有高创造力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同时也认为他们具有极高的智商。因此,早期创造力理论的研究者们最先研究的就是那些优秀人物的智商,并得到一些公认的基本发现:第一,有创造力的人智商常常高于120。安妮·柔伊(A. Roe, 1904-1991)对杰出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在语言、空间和数学方面的智商在121194之间;第二,智商超过120后,对创造力的影响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会出现负相关。西蒙顿(D. Simonton )发现,杰出领导人的智商与其杰出性名次之间呈一个著的负相关,其相关值为一0.2993;第三,智商和创造力之间的相关是可变的。麦克尼马尔(Q. McNemar, 1900-1982)认为智力在艺术、音乐领域的作用与它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作用是不同。
从创造的过程入手研究创造力,也是研究创造力的一种方法。真正对创造力的过程展开研究的人当首推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 Wallas, 1858-1932 )。早在1926年他就提出了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期(preparation )、酝酿期(incubation ) ,豁朗期(inspiration)和验证期(elaboration )。阿瑞提(S. Arieti, 1914-1981)提出创造活动由三个过程组成:(1)原发过程: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心灵的无意识的活动方式,它在梦中和精神病中占据优势。它主要表现为意象和内觉,为创造过程提供了动力和开辟了领域。(2)继发过程:是思想处于清醒状态下使用正常的逻辑时的活动方式。它主要表现为意识和思维,为创造过程提供了概念J、逻辑的明晰和社会的认可、接受。C3)第三级过程:是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的特殊结合。第三级过程用特殊的机制与方式把精神和物质这两种世界混合起来,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把理性和非理性这两种世界混合起来,创造性成果便产生了。
20世纪末,研究者们意识到创造力包含大量的文化成分,开始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创造力问题。创造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创造的价值取向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传统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上。这两个方面统一于社会化的自我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东西方各有不同。在西方,主要是个人主义文化,其成员以独立的方式建构自我,认为自己是社会群体的独立个体,喜欢用直接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在东方,主要是集体主义文化,其成员主要以一种互相依赖的方式建构自我,将自己看成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服从群体规则。
不同文化对创造力本质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鲁巴特(T. I. Lubart)对不同文化中创造力的表现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指出创造力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在东方,创造力不被视为一种产品导向的活动,而被作为集体主义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文化的差异意味着艺术表现风格、对创造人物的接纳和对创造性工作的奖励都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产品导向、独创导向。东方文化则更多地是将创造力看成个体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过程。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创造人才的特点,有助于从文化的角度了解创造力的共性与文化特殊性。
有学者以多学科、多视野的协同方法进行了创造力的研究。斯腾伯格(R. J.Sternberg)和鲁巴特在1996年就指出,以单一学科的方法研究创造力难以得到深入的成果,寻求多学科、多视野的协同方法进行创造力研究是一个有效的进路。阿玛贝尔(T. M. Amabile)认为创造力是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特殊综合的行为结果,据此而建立了创造力的三成分模型(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和任务动机。一方面,研究者充分利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大胆探索创造力内在的过程和机制。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关注个体与社会、显性与隐性、内部与外部的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并努力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者注重对创造力认知过程的研究,也重视对创造力结果的研究;既重视创造力内在系统的影响,也注意外系统的影响;既注重单一因素的考察,也注重多重因素的考察。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既重视实证的研究,也重视思辨与理论的研究;既接受单一学科研究方法(un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更重视多学科研究方法(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学界在创造力的研究中提出的内隐理论、外显理论及投资理论、创造性贡献的推动力量等也是创造力研究走向协同融合的例证。当然还有更多的学者从创造力的其他方面或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创造力理论将在第三章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恕不一一列举。
- 在职研究生免联考是什么意思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都可以免试入学吗什么时候考试2022-05-16
- 在职专业硕士考前班是找学校报名吗2022-05-16
- 在职硕士教育教学有哪些核心优势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考研考试报考流程复杂不复杂2022-05-16
- 中外合作办学要求提供外语等级证书吗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