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硕士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16 15:43:40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41家,在读工程硕士超过20万人,累计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人数也超过20万。14年来,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上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相比,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即,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要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m但根据作者实地调研以及国内一些有说服力问卷调查情况f3-51“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工程硕士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以“双导师制”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或满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单位没有落实和严格执行“双导师制”
国务院学位办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调查显示,能够完全落实“双导师制”的单位仅够半数(52.8%);对在读工程硕士的调查也显示,学校与所在单位能严格实行双导师制者不到半数(42.3%南京邮电大学的李景元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校、企导师间没能体现出合作优势,高达86%的学员认为“双导师制”在自己学习阶段没起到什么作用。
2、学校导师指导不足
一是导师数量不足,造成指导不足。以中南大学为例,2010年与2000年相比,中南大学在校研究生人数增长了4.5倍,而在岗导师人数仅增长了1.21倍,导师数量的增长幅度大大落后于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二是现有学校师资考核和评价制度导致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投入与产出”失衡,造成学校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投入不足;三是学校导师队伍以学术型为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造成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能力不足,即“心有余而力不足”。
3、企业和企业导师参与不足
国务院学位办的调查显示,仅有26%的高校负责人认为学校能够获得企业较为密切的配合[5]。李景元等人也发现:企业导师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接受调查者中,有高达92.3%的学校导师认为企业导师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培养工程硕士生主要由学校导师负责;90.1%的被调查学员认为企业导师仅仅挂个名,自己完成学位论文(设计)主要得到学校导师帮助。
4、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首先,目前的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其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及成果、论文数量及质量、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以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设规模及成效等方而,这些“标杆”自然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这些抓手结合更紧密,学校的各项投入更多偏向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导致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需的各项配套建设滞后,从而也就淡化了以“双导师制”为核心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其次,在高校,导师承担的众多科研项目主要还是依靠学术型研究生协助完成,导师接受学校考核时所需的科研成果和论文等也都主要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评价导向上的偏差加上导师数量上的不足,必然造成学校导师对工程硕士生的指导力度不足。从现有学校导师的成长、成才背景和途径可以看出,大部分导师的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比较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不少导师直接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思维和方法来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必然出现指导方向上的偏差。
第三,“双导师制”制度设计一开始可能更多体现的是高校“单相思”的产物,各培养单位并没进行详细的制度说明和与企业实质性的交流,使“双导师制”多年来虽经常挂于嘴边.实际操作时又常常束之高阁。同时截至目前,仍没有一套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导师遴选、考核和指导模式等方而的基木制度,造成企业导师参与工程硕士指导的途径和方式不明确,企业导师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 emba教育是什么意思2022-05-1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纳建会2022-05-16
- 同等学力申硕现场审核都要带哪些材料2022-05-16
- 普通高校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条件2022-05-16
-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无学位可以免试入学吗2022-05-16
- 专业硕士档案转到院校后才具备就读资格吗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