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可预防差错识别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16 15:51:41(一)培养过程的定义
培养过程也称为培养运行过程,即培养工作的日常运作,主要包括培养管理规章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表等的制定;对培养过程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状态进行管理和监控;对在职硕士的科研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过程进行综合管理等。培养工作的日常运作为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期望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二)培养过程中的差错及类型
按照工业中“缺陷”的定义,培养过程中的“差错”应指培养过程中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工作缺陷。学者一阂杰将培养过程中的差错分为系统差错、人为差错和随机差错等三大类。系统差错指的是由于管理架构设计、办事流程、管理规定的设计不符合实 要求而产生的缺陷,如“评估结果的统计规则不合理, ,“评估指标片面" .“论文评阅过程程序设计不科学',“教学资料内容缺项简单”等。人为差错指因人的主观原因出现的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缺陷。学生论文导师、授课教师或各级管理人员由于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等因素影响,都可能产生缺陷,如教学资料内容不符合要求、教师因私调换课、因个人产生的教学事故、培养进度慢等缺陷。随机差错指因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缺陷。随机差错大多因客观因素产生,比如,因科研立项、研讨会议等原因造成的调课;因交通事故、地震台风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引起的教学计划变更。也有部分因人为的、社会因素引起,如政府或学校组织的大型庆典活动引起的管理工作变更等。
(三)可预防差错的特征及其数学模型
“缺陷预防”的工作步骤包括识别缺陷、找出缺陷产生的根源、制订预防计划、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防止缺陷产生等四个方面。据此,在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可预防差错应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持续性两个特低‘缺陷”指“不符合要求”,而“质量”指“符合要求”,研究培养过程中可预防差错应至少可被清晰地识别出来。可识别性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当评价主体不同 ,评价结论应具有一致性;其二,评价方法应是明确的、无争议的。以“授课质量不高”为例,授课质量通常由学生或令家的教学评估结果来衡量,当学生评价人数少于巧人 其结果不可信,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评价结果差异,因此“授课质量不高”是不可识别的差错,只能通过改进措施改善。可持续性指差错本身在一定 期内反复发生。以“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教学延迟”这一差错为例,它属于随机差错,一般不会反复发生,这类差错在分析其成因 ,很难明确地找到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缺陷预防的工作步骤,此类缺陷既无法找到成因,更无法制订预防计划,因此,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是可预防发生的培养过程差错又一必要特征。
-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到底有多贵2022-05-16
- emba的预面试通过后就不必参加联考吗2022-05-16
- 报考emba开启事业春天迎接光辉岁月2022-05-16
- 在职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只能是在职人员吗2022-05-16
- 参加在职专业硕士进修班学习需要先通过入学考试吗2022-05-16
- 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能兼顾工作吗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