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出国留学事业的探索所呈现出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5-16 16:18:09

纵观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共对出国留学事业的探索从我国留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但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发展过程呈现曲折中不断进步的趋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文革时期,留学派遣工作虽仍继续,但数量很少,对留学教育的思考和研究基本上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中共对出国留学的探索过程产生断层,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进程发展进步的总趋势。90多年的发展,中共在留学政策与管理,派遣原则与办法,派遣规模与重点,以及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阐述,逐渐形成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到1986年“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再到1992年确定“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显示出中共出国留学政策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深人而逐步成熟和完善。

(二)体现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共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理性地看留学,形成辩证统一的留学观。这在毛泽东关于出国留学的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于对待留学的态度,一方面,毛泽东主张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学习外国,必须“向外发展”,去求世界的学问,这是他的大留学思想。他放眼世界,十分注意学习、研究国外的革命理论和经验,作为中国革命的借鉴,并带头发起“留法运动”,参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争取增加湖南留法学生的名额,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赴法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反对匆忙出国、盲目出国,主张留学外国必先认识中国,注重本国文化研究和国情考察。这样到西洋留学才可以分析比较,发现对中国革命真正有用的理论和经验,从而达到根本改造中国的目的。否则,知彼不知己,取来外国的理论和经验,国固吞枣,最终只能是教条僵化。毛泽东主张“大留学”,同时又主张“非留学”,极不赞成“为留学而留学”的浅薄和庸俗观点。针对当时很多人盲目出国的情况,他十分冷静地加以审视:“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在今天看来,他的这番话仍耐人寻味,极有见地,富于启迪。

关于留学国别,他主张广泛学习考察各国情况,然后抉择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经验和理论。他认为,革命的青年应广散世界各地,博采各国革命的经验,在比较中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因此,他不主张留学生都涌到一国,而“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尤其是1920年以后,毛泽东把留学的重点集中到俄国,并自己设计和彭瑛、何叔衡一起去留俄,学习俄国人的榜样,是富有远见的。

在留学问题上,既主张大留学,又主张非留学,博采各国之长,反映了辩证统一的留学观。

(三)从统一的国家计划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尊重个体选择权利的留学理念

中共对出国留学事业探索的进步和成熟,还体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明确出国留学的定位由纯粹的国家目的向国家目的和个人目的相结合的逐步转变。特别是随着自费留学的出现和扩大,出国留学就再也不仅仅是由政府教育部门按国家目的选择一部分人派遣出国,而是成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扩展、提升及自主实现。因而这些留学人员学成之后,是立即回国还是暂时滞留下来继续其研究工作或其他安排都与自身的发展关系密切。留学是个人自我的选择,留学动机有了更多的个人目的性,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中共对留学教育从态度上来说,是从严格控制到有条件的限制,逐步发展成为主动支持、态度明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留学管理者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转化、由直接控制向宏观调控转化。

把留学与生存相互结合,留学观从狭义的地域观变成世界全球意识。中国的人才通过留学教育参与了世界人才的竞争,进入更广阔的世界竞争舞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留学教育观。

(四)注重对留学人员的思想教育

无论是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五四时期,还是建设热情持续高涨的新中国,亦或经历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留学生无疑都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正是因为这一群体的存在和活动,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到中国,革命青年接受了共产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一群体与西方文明近距离接触,站在与各种不良思潮作斗争的最前沿,其思想也是最复杂的。因此中共对留学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从来不曾忽视对留学人员的思想教育。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向中国留学生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鼓舞了留苏的学子,也传遍了全国大地,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500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了,无条件地服从分配,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后来成为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这批留学生当中后来成长出了一名国家主席,一名国务院总理,四名副总理,两百多个部长和省部级的官员,两百多名两院院士,上百名将军和军队的领导。改革开放后,中共仍注意留学生的思想管理,注重发挥驻外使、领馆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多方面关心留学生在国外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留学观。

对于留学归国人员,中共积极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报国观,用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国内外事务。刘少奇曾指出:“毕业后回来的人中,就是干革命的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骄傲,看不起国内的人;另一种是实事求是,不讲话先看看情况,然后再提点意见。第一种人回来什么都看不惯,想靠自己的笔记和书本上的条文来解决问题,那是一定要失败的。过去回来的人,凡是采取骄傲态度的,都失败了。因此必须采取谦逊的态度。”

(五)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

留学教育的持续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在留学教育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留学生们在国外不仅学到了革命建国的知识和本领,而且体验了国外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这使他们能够洞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具有视野广阔的世界眼光,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但在这一问题上,既有人主张固守封建传统道德,也有人宣扬民族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毛泽东提出出国留学者要冷静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他赞成出国留学,大力引进西方文化,但不能饥不择食、急病乱投医,良芳不分,全盘接受。他主张彻底改造“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的状况,但又指出不能全盘否定中国文明,否则,“学绝道丧”,“何苦而为中华民?”他认为“西方之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例如“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固有的问题,同时指出西方虽经济发达,但过于强调物欲,也有其弊端,因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中西文化,比较、鉴别、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留学指南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为您提供一站式出国留学服务。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