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2-05-16 17:08:3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探索校企合作。从引入至今,我国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引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介绍与模式移植。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仿照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和做法,实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7年,为民间初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民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从自发的状态走向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互动状态。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第三阶段,1997年至2002年,为政府主导、积极推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领导力度和具体操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教高厅(1997) 9号《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教育部还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高教司有关领导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参与试点工作的具体操作。由此,我国合作教育从民间有组织的试点,走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为政府引导,产学研积极联动、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寻求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5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农业厅、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创建了江苏省农业科学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全国第一个产学研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基地。'82004年7月,为了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互动,加快构建上海市“产学研”联盟,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发改委等9部门共同决定建立“上海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授予宝钢专家在职研究生导师证书仪式。之后,上海电气集团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举行了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协议签约仪式;上海交大与上海电气集团举行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签约仪式。

我国在校企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合作范围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校与企业“一对一”式样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众多高校“跨地区合作”、“交叉合作”。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同济大学先后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的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合作关系,1999年又与德国大众共建汽车研究院,形成了点、线、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战略格局。合作的内容越来越多,在初期企业工厂只是提供实习场地,如今己经发展到学校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和课题项目、企业和学校作为对等的教育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在职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在实践中证明是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1)参与课题。普遍存在于在职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以完成科研任务为目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研发等课题。

(2)兼职导师。主要做法是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在职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了大批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在职研究生导师,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各个行业。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使在职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在产学研结合中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

(3)订单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是涵盖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甚至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2007年,中国石油首次同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型”在职研究生订单式培养。从4月下旬起,这些在职研究生将在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并接受俄语强化培训;9月至2009年7月赴俄罗斯相关大学学习。

(4)联合培养基地。高等学校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在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在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在职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的作用,提升社会相关单位创新竞争力的需要。主动加强与科研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社会各相关单位的密切联系与通力合作,创建多种形式的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实验中心,搭建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服务社会的桥梁和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2004年12月,上海6所高校与上海电气签订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协议;2005年7月,上海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上海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见》。一年多来,12家基地单位与11所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近400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受聘在职研究生导师的120人,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高校领悟到在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推动在职研究生走出校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更利于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004年以来,上海交大和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做了深层次的探索,正式聘请32位宝钢集团的专家担任上海交大在职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28名)。现有26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作为交大和宝钢联合培养的在职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输送到宝钢的在职研究生基地进行培养。对于这批学生,实现双导师指导,把企业导师作为主导师,学校导师作为副导师,从事的课题和论文也都是经过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宝钢以外,上海交大还先后与上海电气、上汽股份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协议,将陆续选派在职研究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学习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职研究生院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创新性地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寻求能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具有研发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与之建立比较稳定的,能为在职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课题研究平台的合作关系。学院为此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择了多个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好、有研究课题的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校外培养基地,在职研究生完成一年左右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有选择地进入基地,由产学双方分别派出导师共同指导,在职研究生在企业完成课题和毕业论文,最后由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毕业后,在职研究生可以直接留在基地就业。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