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新世纪的教育理想

发布时间:2022-05-16 17:31:26

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21世纪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今在职硕士教育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人才培养而言,科学教育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人文教育解决“为何而生”的问题。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才有可能造就一代科学巨匠。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许多名人大师都是文理兼通的。哥白尼提出伟大的“日心说”,但他的博士学位却不是天文学的,他在医学、法学、经济学方面都很有专长;达芬奇是一位著名画家,他在数学、力学、解剖学、地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发明了独轮车、降落伞,设计过云梯、装甲车等。1948年,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半个人的教一育》,尖锐批评了只培养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工程,不懂得社会和人文,不是全面教育,是“半个人”的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

科学知识对于人是重要的,有了知识,便有了谋取生存的本领。但是,作为主体的人更要有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人作为工具的自然科学技术,更要使人能够透过科学技术之光窥见人生真谛。杨叔子院士在他的文章“现代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绿色科学人文”中指出:人是有感情、有灵魂的,教育正是化育人的灵魂的“灵魂工程”。如果教育忘一记了人,忘一记了人的灵魂,忘一记了“灵魂工程”,就是忘一记了教育本身,也就是丢失了教育本身存在的意义。从知识体系上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都是人类科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但决不能说孰轻孰重,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只不过是学科上的划分,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共同起着作用。人类在与自然界长期互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自然科学知识,但如果没有人文知识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极其活动。人文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有人提出“科学价值中立”的论点,果真如此吗?居里夫妇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但1905年6月6日居里夫妇在斯德哥尔摩演讲时却指出:人们可以想象得到,在罪犯手里,镭可以成为极危险的东西。1939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出于对德国纳粹的愤恨,积极参与了美国政府支持下的原子弹研制,终于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核武器。但当美国人将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后,他却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原来科学也能创造出如此残酷的杀人武器!

令人欣慰的是,伴随一个高度综合化新时代的到来,科学与人文在经历长期分离之后,又出现了结合的趋势。既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也不是过去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渗透。今天,人们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行反思,开始用整合的眼光看待科学与人文,重新玩味孔夫子“君子不器”的思想。树立在职硕士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必定成为新世纪在职硕士教育思想的一个主旋律。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