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05-16 17:32:15

2006年,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以导师负责制和在职硕士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在职硕士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在职硕士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并在3所院校进行了试点。200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7所院校,2008年将进一步推广到56所院校,并计划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实行在职硕士培养机制的改革。“我国在职硕士培养模式逐步开始由单一的学徒式或专业式向多样化模式转变。

在职硕士培养机制改革是一种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渐进式的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在职硕士培养质量。而目前我国试点学校的改革还处于初步试点和摸索的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在职硕士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在职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为主,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需求的增长,这一培养目标明显不合时宜了。刘红奎,仪建红等 班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各在职硕士培养单位普遍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职硕士质量不高,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影响了在职硕士的就业。刘化重 池提到我国在职硕士培养模式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总体上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这成为制约在职硕士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赵风 才巴目前单一的培养模式形容为生产线式的教育流程,他认为这种形式不利于在职硕士个性化的培养和成长在职硕士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仅是造成在职硕士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阻碍了在职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二,导师负责制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在职硕士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异化是很多学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梁传杰 从在职硕士培养机制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在职硕士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在在职硕士培养动力机制中,他指出在近些年的在职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导师与在职硕士慢慢演化为“老板”与“打工者’,的不良倾向。谢步江 随过对复旦大学老师和在职硕士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导师责任制加大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而学生则处于相对更加弱势和不利的地位,师生关系的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在职硕士培养机制中,导师激励机制和在职硕士评价机制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梁传杰 从为目前我国在职硕士培养机制中没有把在职硕士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指导在职硕士的工作表现联系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就导致在职硕士导师失职现象的普遍存在,影响了在职硕士培养的质量。另外,赵风 才旨出目前对在职硕士能力的评价大都以发表了多少科研论文,发表了什么级别的论文作为评判标准,这一单一刻板的评价机制有悖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四,教学模式封闭,在职硕士缺乏创新意识。刘红奎,仪建红等 班文章中提到,很多在职硕士导师门户观念很重,不希望白己的学生去请教别的老师,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视野。n,赵风 地认为目前按照学科专业来招生和培养的模式使得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问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在职硕士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僵化,创新难以生成。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在职硕士淘汰机制尚未实现,招生模式单一,以及经费短缺等方面来阐明目前在职硕士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原因。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