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背景
发布时间:2022-05-17 14:06:54自从19世纪现代在职硕士教育在德国产生以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在职硕士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关于在职硕士教育的研究并没有真正开展。1876年美国率先创建在职硕士院,标志着美国开始把在职硕士教育作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一部分,以正式规划的形式实施正规在职硕士教育。这一形式纷纷受到日本等国家的效仿,20世纪的世界在职硕士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成为世界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重点。
“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政策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二战后,发展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活跃的、主题明确的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后来被称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Studies)。伴随着当时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研究也逐步开展。
20世纪6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银行等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开展了教育发展目标的研究工作,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计划f21。同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DECD)着手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的研究,出现了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人力需求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该组织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作了一次规划,即有名的“地中海计划”[3]01963年,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ETP)成立,开始进行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研究。这些研究成为世界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研究的先导。70年代开始,基于对60年代在职硕士教育大发展之后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人们对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规律、动力、方式、对策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研究表明,作为多门类、多层次的金字塔形教育体系的顶端部分,在职硕士教育必须根据本国国情不断调整各个层次的比重,使之与普通教育、本科教育相一致;在职硕士专业和类型的发展方向应面对生产、科研实际,并与生产、科研实际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相适应。这些研究成果对上述国家乃至世界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在职硕士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形势和问题是不同的,如目前某些发达国家的在职硕士教育存在着结构失调问题,即非生产、非需求性专业大量发展,而新的或急需专业无人问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在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在职硕士教育研究方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可能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结论和建议,推动我国在职硕士教育的积极发展。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在职硕士教育是从1935年4月当时中国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开始的。由于国家落后导致教育落后,1949年前,仅有232名在职硕士获得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在职硕士教育,1950年就招收了874名在职硕士,1953年11月27日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培养在职硕士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在职硕士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研人才。1956年,根据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由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培养“副博士”在职硕士,后改为四年制在职硕士。由于1958年“教育大革命”所造成的在职硕士培养质量有明显下降,196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在职硕士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录取方式、学习年限和培养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新中国的在职硕士教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62年开始培养正规的三年制在职硕士。1963年1月教育部通过了《高等学校培养在职硕士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标志着新中国在职硕士教育制度尤其是在职硕士培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从19501965年,全国共招收在职硕士2.27万人,由于“文化大革命”,从19“年开始,我国的在职硕士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我国恢复了在职硕士教育制度。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至此,我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度,学位与在职硕士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上述我国学位与在职硕士教育的沿革可以看出,1978年前的30年间,在职硕士教育发展规模很小,谈不上开展研究工作。由于在职硕士教育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发展的,这一时期有关在职硕士教育的决策是以政治为主导的经验决策为主,客观上既没有提出对在职硕士教育进行研究的要求,也不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论研究。自1978年恢复在职硕士招生制度,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学位与在职硕士教育研究工作才开始启动。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结合当时实际问题,以经验总结为主阶段。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由经验总结逐步转向理论探索的阶段。三是理论探索与理论初建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在职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由于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正如潘憋元教授所说:“关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国早已有之,而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则是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与之相适应,对“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则更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宏观体制改革;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等方面。关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我国大致经历了“计划一规划一战略规划”三个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前,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由中央规划部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计划工作。由于我国是在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后,才真正开始正规的在职硕士教育,因此这期间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计划工作涉及在职硕士教育很少。
“规划”阶段是指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开始把人才预测作为教育规划的依据,改变了80年代以前的计划的指导思想,尝试从需求的角度规划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同中央几个部委开始进行2000年人才预测和制定十五年教育规划的工作,采用专门人才预测来确定
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规模。张守贵、孙华旭的《专门人才预测工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周贝隆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国情需求规划对策》公布了专门人才预测的结果,并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高教在校生增加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但专门人才预测的理论假说在人才预测的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结果也并未转化为现实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规划。90年代末,我们在《在职硕士人才需求预测与在职硕士教育发展规划》一文中探讨了在职硕士人才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认为在职硕士人才是社会专门人才的最高层次,必须重视区域在职硕士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但在职硕士分科细、专业性强,预测难度大,因而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很重要。上海的薛天样主编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管理学》提出了在职硕士教育规划的柔性化趋势,就是说,在指导思想上,放弃试图以精确的数量去规范未来,代之以现有政策、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应变能力的增强;在实施形式上,强调宏观指导下的微观决策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关注。
“战略规划”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伴随教育发展的重点由单纯的数量增加转变为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关于教育发展的研究也从规模扩大、速度提高扩展至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研究的方法论也突破了单纯供给约束或需求导向的局限,引入了多种科学方法,开始系统地研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一阶段不仅开始了全国性宏观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一些发达省份的区域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在职硕士教育)也应运而生了。
上海市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上走在全国的前列。1986年6月,上海市教委牵头开始制定上海教育发展战略,对上海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发展目标、结构、质量等都做了认真的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对上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全国区域教育战略研究的开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基础比较好的省、直辖市相继开始了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江苏的王荣在剖析了新时期在职硕士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力发展在职硕士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精英教育”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学科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年《湖北教育蓝皮书》发表了《湖北省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结构调整研究报告》,其中探讨了湖北在职硕士教育的规模、结构、投资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们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效益以及培养条件,从理论上阐明了湖北省在职硕士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
就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研究而言,虽然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发展研究也应包含在职硕士教育,但由于在职硕士教育的特殊性,在职硕士教育的研究己作为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发展受经济发展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更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研究成果转化率也较低。因此,有必要结合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明确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和效益,构建在职硕士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以促进在职硕士教育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来选择在职研究生的话优势在哪里2022-05-17
- mba进行调剂是所有院校都允许选择吗2022-05-17
- 在职研究生考前报名都是在同一个网页完成的吗2022-05-17
-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学习也有外教授课吗2022-05-17
- 同等学力申硕招生院校允许学员住宿吗2022-05-17
- emba最终录取名单是根据什么决定的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