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发布时间:2022-05-17 16:27:43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一种操作样式或规范,是培养在职研究生的一种总体运行方式。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涉及许多环节,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具体包括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目标的确立,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课程与专业的设置,科研课题的选择,培养方式方法,以及对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学位和证书的授予权限的确立。因此本论文把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作为研究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导向性要素。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达到基本的要求和规格。培养目标规定着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对培养过程、培养考核等要素具有统摄作用。
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一是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反映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指出培养目标的终极发展方向,即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性、个性化的发展。二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及各个高校的自身办学特点、专业设置、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做出符合实际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是我国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规定。
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组织性要素,回答“怎样培养”的问题,它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它涉及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五个阶段。入学形式是培养过程的起点,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关口。入学形式的变化对培养过程的其它要素具有影响作用。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是培养过程的重心。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是培养在职研究生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导师指导贯穿于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位论文是在职研究生最终的培养结果的表现,是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的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过程的终点,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在职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优劣。培养过程各构成要素之间是否达到优化组合,关系到培养过程的科学与否。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培养过程,不同的培养模式,其培养过程必然存在性质、状态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大小则取决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等要素。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决定着培养过程的效力如何。
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贯穿于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评价的实质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对于培养目标来说,通过培养评价,判断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了社会需求、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培养过程来看,通过培养评价,判断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方面是否合理有效并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在时间分配上是否适当;导师指导是否有力、负责;学位论文能否体现在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等。通过培养评价使各个环节达到优化组合,从而确保在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 在职研究生报考资格2022-05-17
- 管理学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时间2022-05-17
- 设置有mba专业的院校默认都能在职学习吗2022-05-17
- 在职专业硕士复试是学校组织的吗2022-05-17
- 报考同等学力申硕耽误工作吗2022-05-17
- 即将改称的在职研究生所获学历证书效力相同吗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