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尚需完善

发布时间:2022-05-17 18:12:33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时期的道德理念必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德育的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超前与落后都是不当和低效的。”德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的。它不仅决定着德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其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保证。在职硕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作为社会精英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典范,对国民的道德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而,加强在职硕士的道德建设,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和在职硕士群体的特殊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应是目前在职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未能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古今中外各种人文精神资源是德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事实上,可供德育工作者利用的德育资源很多,其中还有一些宝贵的资源等待挖掘和开发,而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开拓和整合德育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习惯了照本宣科。此外,己有的德育资源在被利用的过程中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存在着政治功利倾向,片面地强调国家利益、整体利益,轻视了个人利益和个人品德修养,致使德育内容政治教育多,个人养成教育少。又如:在对待外国各种道德文化资源时,缺少全面了解和积极深入的研究,所以,对其中有价值的德育思想不能合理吸收和利用。另外,对于一些时代精神的宣传,不客观,不现实,理想化过重,人为拔高。如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树立总是定位很高,远离群众,远离生活,让人可望不可及,这样起不到示范作用。诸如以上原因,德育文化资源在配置上很难做到科学优化,德育内容更新缓慢,枯燥乏味,脱离实际,跟不上形势发展和人的思想变化,可信度低,说服力差,也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未能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政治理论课作为在职硕士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重要的德育资源,起主导作用。然而,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

从一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政治理论课并没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德育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比如,在“对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上,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在职硕士只有52. 3%,要低于本、专科生的62. 0%;感到“满感到“不”的在职硕士有48. 0%,要高于本、专科生的38. 6%;认为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做得好”的,在职硕士只占23. 1%;认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做得好”的,在职硕士只占28. 0%;“不好”的,却占了39. 0%。通过和本、专科生的对比,更清楚地表明,由于在职硕士具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更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更不愿意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厌恶你说我听的道德说教。然而,当前在职硕士德育内容却过分强调理想性、政治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时代精神和针对性。政治理论课内容脱离现实太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不少在职硕士反映,政治课“枯燥无味”、“没意思”、“收获不大”。此外,德育学科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而且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此外,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学者正相继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这样,虽然能保证进行德育学科理论研究与建设的人力资源,但由于这些研究者并没有站在教育第一线直接面对在职硕士开展德育工作,此种情况使得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脱离现实之嫌。而他们进行研究所需要的大量素材,其中有一部分却来自并非专业出生的、德育理论修养不足,但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工作报告和感性经验。另外,德育理论研究者和教授者未能充分发掘德育资源。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缺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进行的人为划分,致使长期以来,很多专业老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尤其是在理工科的教学中存在大量只讲物不讲人的现象,从而丢掉了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法思想,也错失了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良机。当代在职硕士,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在职硕士,普遍缺乏人文精神,这不能不归因于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发挥相应的育人作用。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