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发布时间:2022-05-17 19:21:41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开始逐渐形成,并在我国在职硕士教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了新机制逐渐取代旧机制的历史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劳动力市场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按照市场的供求规律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特别是与在职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当社会经济发展对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需求,而这类人才的供给不足时,用人单位就会用提高这类人才工资待遇的办法来吸引和招聘所需人才,这样就会刺激对这类人才的供给。反过来也是一样,当某类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时,他们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工资待遇也会相应降低。劳动力市场上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会产生一种市场信号,即就业机会以及与特定的知识技能相联系的工资收入水平(包含非货币收入)。由于特定的知识技能是与受教育的类型(如所学专业)和受教育程度(如大学毕业或在职硕士毕业)密切相关的,因此这种市场信号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与受教育状况相关的工资结构。在我国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才的供给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与受教育状况相关的工资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结构。认识这一动态结构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的起点。
2、预期收益与对在职硕士教育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在职硕士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技能也是一种“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人力资本具有某种同物质资本相类似的属性,即它是带来某种未来收益的源泉。显然,这种收益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预期收益,人们才去追求接受在职硕士教育的机会,并愿意支付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一般说来,人们在经济上的预期收益首先是从对人才市场的信号,即与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类型相联系的就业机会及工资结构的感知过程中获得的。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多知识技能的人所获得的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经济收入,使人们对在职硕士教育所能带来的收益产生极大的预期。在职硕士教育不仅对个人来说有很高的收益率,对社会来说也有很高的收益率。一方面在职硕士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和多方面的素质,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在职硕士教育也会通过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受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由于在职硕士教育具有外部效应,政府有动力对教育投资,从而提高在职硕士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使个人更愿意投资于在职硕士教育。由于政府对在职硕士教育的补贴作用,几乎在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职硕士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都高于社会收益率。因此,公众受这种预期收益的驱动,对政府管理部门施加影响和压力,促进政府增加对在职硕士教育的投资,扩大在职硕士教育的规模。这一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特别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公众对在职硕士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在职硕士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3、在职硕士教育的供给与产出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一,就是有需求就会刺激供给。对在职硕士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地刺激着对在职硕士教育的供给。首先是政府基于在职硕士教育社会效益和满足居民个人需求的考虑,投资举办在职硕士教育,并根据两方面需求的变化调整在职硕士教育政策,推动在职硕士教育规模的扩大,促进在职硕士教育结构的调整。当某一专业领域受同等教育机会的供给大于需求时,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将会相对困难,工资水平将会相对下降,从而降低人们对此专业的期望收益,减少对这一专业领域受在职硕士教育机会的需求。需求少了,供给就会逐渐减少。而对那些市场急需的应用专业学科,如新能源、新材料、计算机、通讯、保险、金融投资、公共管理等专业及一些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政府和个人都会加大投资的力度,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供给的“瓶颈”问题在职硕士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产出一个按所学专业和学习层次构成的毕业生群体。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和改变着与受教育类型和受教育程度相关的就业机会和工资结构,使得人们据此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预期收益,进而影响到对在职硕士教育的需求。在职硕士教育需求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在职硕士教育的供给,在职硕士教育的供给又会进一步影响人才市场的供给。这种循环往复、不断发生的相互作用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的供求规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这一机制客观地影响着在职硕士教育系统的运行,对在职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4、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往往带有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况且,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在职硕士教育通常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最大化利润或最小化成本的纯经济原则来实施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是在职硕士教育系统运行中必须加以考虑的[[21 ]。由于市场运行是以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原则,而不是以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为目标的,所以,纯粹的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在职硕士教育机会在全社会成员中的公平分配f}J。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从而在客观上间接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进而对整个在职硕士教育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杠杆和税收政策调节在职硕士教育系统的运行。如通过调整在职硕士教育的投资强度和拨款政策来影响居民个人和家庭为接受在职硕士教育而支付的直接成本,如学费和生活费,从而影响个人的在职硕士教育收益率,进而影响在职硕士教育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劳动、教育、就业、人事、工资等方面的政策来调节在职硕士教育系统的运行。这些政策影响人们对接受在职硕士教育的预期收益,也对居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居民对在职硕士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第四,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对在职硕士教育系统的运行进行调节。例如建立起完备的信息网络,为有关方面提供毕业在职硕士的供求信息、就业信息、收益情况,高等院校的专业信息、质量信息、收费信息等,促使求学者对在职硕士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达到调控在职硕士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的目的。
第五,在职硕士教育立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通过立法使政府的管理权和学校的办学权分离,使高校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并通过法律来调节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师生员工的关系等,确保在职硕士教育系统在一个规范有序的制度化轨道上运行。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硕士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是由政府、社会、高校组成的,它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起。
-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选择的学校都是比较好的院校2022-05-18
- 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答辩难不难2022-05-18
- 中外合作办学报上名就可拿到就读资格吗2022-05-18
- 选择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和读研有什么区别2022-05-17
- mba招生有报名人数限制吗2022-05-17
- 在职硕士师生团队知识传递的障碍分析2022-05-17